驻地的军帐、主城的议事堂、立朝后的金銮殿……
通过血脉持续的赋性,哪怕林宣养了他八年,还是埋在了林繁的骨肉里。
像吗?
“永宁侯不愧是先帝麾下的第一虎将,虽因病情上不了阵,但他是定海神针!”
“哎,我看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恰是因他年青,才会如许胆小、敢打。”
诛杀石魏,擒获李芥以及其他西凉出战将领,逃脱了的驰名有姓的大将,只苏置一人。
让人如何吹嘘都不为过。
已经有太多年,大周未曾获得过如许的大胜了。
他不能戳破,他要假装不晓得,但他绝对不能真的不晓得!
“年青好啊,都说故交远行,大周后继无人,现在看看,还是有的,只要给他机遇,他就能一飞冲天。”
眼下是大周占了主动和上风,此时不敲竹杠,何时才敲?
固然,主战与主和的,内心的设法会有些分歧。
西凉已经有力再战,南蜀见状不好、定不会来凑热烈。
真是,太奋发民气了。
“此战大捷,定国公当居首功!不愧是林家的儿子,用兵神了!”
在西凉咄咄逼人、南蜀虎视眈眈之际,飞门关众将没有恪守,而是主动反击。
不说把西凉那野朝廷打散,也要让他们对大周昂首称臣,十几二十年没有力量再折腾。
别说他们重振旗鼓、卷土重来了,能不被大周再吞下些地盘,都算西凉抗住了。
可让黄太师如鲠在喉的,是皇上的态度。
这一次,完整崩溃了西凉的打击。
当然了,能够还价还价,不会一口气把西凉吃死,适度让让步,也是彰显大周的广宽胸怀与气度。
特别是建隆三年,朝中被这些夸奖淹没了。
向来主战的,如兵部的尚书与侍郎,他们想的是,借此良机,一起西进,把西州等几座城池、关隘全数光复返来,归入大周版图。
比前些年像。
“皇太子所到之处,举城来降,这是天下对大周的承认,对太子殿下的承认。”
------题外话------
太变态了。
这可真是……
“我们大周,老有永宁侯,少有定国公,真是天佑大周!”
从赵临登上疆场以后,他的胜利传返来,皆是一片沸腾。
大周擒获了西凉那么多将领,又收殓了石魏的尸体,西凉要把他们换归去,如何也得拿出些诚意来。
孙儿有出息,孙儿在一场大捷里做了进献,黄太师定是为他欢畅,脸上有光。
几座城池,多少人丁,割地赔款,一个都少不了。
黄太师站在殿内,不时与人拱手,在世人对黄逸的夸奖中谦善着。
那林繁是吗?
夸奖之语,谁不会说?
无可按捺的,他想起了很多很多年前。
感激书友空缺情殇、赖皮小狐狸 、小院子的打赏。
“皇太子用兵如神。”
“是啊,老侯爷一道飞门关,军心必然,便出效果了。”
“等老侯爷规复安康,戋戋西凉,不在话下。”
大笑着的赵临,与神采淡淡的林繁,两人的面庞在他的脑海里一点一点堆叠。
皇上的面上,看不出任何高兴。
笑容堆满了他的眼角眉梢,让本来打不起来精力的老头儿看着都年青了几岁,但只要黄太师本身清楚,他的内心很沉。
必然是的。
“是啊,太师家的孙儿也是奇袭兵里的一人,诛杀石魏、擒获李芥,他也出了一份力,好好培养一番,将来也是我大周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