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朱慈煊如何胆略过人,晓得先机,在外人眼中毕竟是个半大的孩子,未当过一天兵,不晓得疆场上的凶恶,更不懂兵戎之事,还需求多加历练历练,他的话能有几分可托度?再者,就算把其别人叫来,李定国一定全数信赖,锦衣亲兵,贴身寺人,都是天家近侍,让他们做干证又能有几分真?李定国确切谨慎过甚了,但也怨不得他,因为三年前,永历帝和他的小-朝-廷,就是不顾其千叮万嘱,听信谗言,执意入缅,当时的来由是“南下求援,力助卿等”,现在又落到了何种地步?李定国当时的确受了欺诈。
夜,更浓了些。
李定国闭上了眼,重重地叩了一首,“忠贞”二字,对他来讲,足矣。
任李定国如何想,朱慈煊却在心中策画着,这三万精锐一至缅都,无疑于天降神兵,任那些缅地蛮子如何抵当,也会被尽数荡平了,试想白文选四千步骑就能把缅军打的满地找牙,三万人就更别提了。
“密道?”李定国呀然失声,转战滇南几年,还从没传闻过甚么密道。
李定国不能出错,朱慈煊也一样,即便天子亲身下了圣旨,雄师也不能轻举妄动,这可关乎到数万人的脑袋。
“最后一次!”
朱慈煊回到了寓所,久久不能入眠,王有德,周凛想上前问个究竟,却也劝不得,太子始终一字不发。
若论虔诚,李定国绝对是明朝三百年来第一人,即便明帝已死,军队贫困非常,他仍不忘叮嘱将士们抗清,在听闻永历帝被勒死的动静后,悲伤备至,捶胸大哭,气急之下竟咳出了血,仅仅过了一年,便死在了滇缅边疆,临终前留下了“负国负君,何故对天下万世!宁死荒郊,无降也!”的泣血哀嚎,这一句句,朱慈煊如何不知?
“定国忠贞,孤与父皇如何不知,莫因失了小慎失了大局。”朱慈煊强忍了好半会儿,才撤销俯身搀扶的动机,而是冷酷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连永历天子都只是个光杆司令,他这个不及弱冠的大明太子又有多少分量?即使李定国忠贞不二,但现在又能信他几分?这是挽救大明的最后机遇,朱慈煊不能错过,下定决计,猛地咬着牙说道:“卿迟疑再三,如此惜命,莫非是通了清人,如果如许,晋王也不消耗事南下了,来人,把孤绑了,献给那吴三桂吧!”说着便把大袖一撩,双手并在李定国面前,做出一副安然受缚的模样。
“殿下...”
就是那条明末先民为了遁藏饥荒和战乱而背井离乡的幽敝小径,让他们顺利分开缅地,深深勾画在朱慈煊脑海中,与此同时,也好像脐带般连接着缅甸的永历朝廷和内里的李定国雄师。
“事出非常,容臣再好好想想。”半天后,李定国终究说了一声敷衍话。
朱慈煊的手微微起了颤抖,脑海中一遍又一各处回想着当时的点点滴滴,原始村庄,中原遗民,阿叔公,小小巧,韩九,掸族人.....
李定国考虑半晌,照实答复:“臣部下有六大营,破虏营,怀远营,骁骑营,宣武营,兴振营,敢烈营,及一个卫属标兵队,另有各地的土司兵,散兵,辅兵,加起来,共三万七千众。”李定国为全军统帅,天然对此如数家珍,他只是有些心存疑虑,太子殿下为甚么俄然问这些?莫不是要他命令强攻?又或者其他的非分要求,心中缓缓起了不好的预感,但冷不丁的昂首瞧了太子一眼,有撤销了这个动机,太子眼神刚毅,眉梢如棱,浑不似普通的天潢贵胄,胆怯惜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