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不觉得然:“这等小事,也须筹办?”
“璇玑先生?”公子道,“阿谁曾为高祖作谶的异人?”
看着他陶欢然的模样,我挪了挪,坐到他身边。
“先前马巍为凉州刺史时,与羌、鲜卑为善,西北本无乱事。后程靖接任,为人专断,积怨渐生。此番反叛,便是叛党借嫌隙肇事,若非平叛及时,只怕河西断绝盘据,回转难矣。”他不紧不慢道,“若说罪有应得,只怕不止叛党。”
这些话半真半假,我也不担忧被看破,因为我晓得,公子是绝对不会拿这些显得本身没用的傻题目去问谢浚的。
“公子出去么?”我岔开话,道,“新安侯园中有鹤,可闻歌起舞,我方才来时,听仆人正聘请来宾去鹤园。”
公子思考半晌,终究道:“这般费事,此事需从长计议。”
公子思考半晌,道:“便是享尽繁华,也不过婢妾。”
京中的世家纨绔,所谓参军大多不过是挂个羊头,就当是换了个去处玩耍,返来仍然白白胖胖。
公子猎奇:“哦?何人?”
当今的士人,以缥缈通俗的玄谈为寻求,视时政孔孟为俗物。如果谁敢在这般雅集上抒发治国理政之感粉碎氛围,那必定是要被人嘲笑。
公子闻言,仿佛来了精力,非常当真地思考了一会。
我曾经托人探听过,祖父在淮南的田庄仍在官府手中。这些年,托公子的福,我攒了很多财帛。我留意着时价,比及公子结婚的时候,我应当能攒够赎身和买地的钱,把祖父的田宅拿到手,重新过上他但愿我过的日子。
“元初。”城阳王看到公子,走了过来。待到跟前,他对中间那人道,“我记得谢公子当年在雒阳时,曾与元初见过,不知本日可还记得?”
公子微微点头,如有所思。
*****
我听到这几个字,一怔。
公子暴露对劲之色。
*****
“公子,”他踌躇了一下,“门外有很多侍婢,说是丰新安侯之命来奉侍公子,都在廊劣等待,可要开门?”
“万一是真的,乱世已是不远。”我眨眨眼,抬高声音,“如那谶言所言,今上便是三世,如果应验……”
谢浚笑了笑:“璇玑先生名震天下,可惜踪迹难寻,现身之期亦不定,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那年我听闻他在会稽山中作谶,便想去看看那究竟是多么人物。可惜遍寻不见,非常遗憾。”
公子更是诧异:“子怀兄莫非是去寻他?”
“霓生,”公子转过甚来问我,“你也感觉我想出去是率性么?”
“霓生,”过了会,公子忽而问,“阿谁璇玑先生的谶言,你信么?”
谢浚浅抿一口茶,道:“元初可知璇玑先生?”
公子道:“当年我也曾听我祖父提及过璇玑先生,他说此人乃奇才,甚少露面,但所作谶言无一不该验。建国之时,璇玑先生说高祖十三年得天下,而后高祖公然十三年就得了天下。”
我正侍营私子喝茶,青玄从门外出去。
公子愣了愣:“谢公子未曾提过。”
回府的路上,公子非常镇静,跟我巴拉巴拉地跟我说着“谢公子”说了一起。
“那么司空与谢公子一样,也不过是听人说说罢了。”我说。
我听很多人说过,如果谢浚与公子同龄,又未曾分开雒阳,公子怕是要有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