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楼阁当中的这几名文士,却都是官声极佳的名流清流。别离是苏轼、苏辙兄弟,知海州事曾肇,另有苏东坡的四个弟子陈师道、李廌、李禧和董荣。
到时候,武诚昌这个老农可就越来越不受待见了!
苏东坡悄悄闲逛动手中一只小小的定瓷酒杯,“看来我儒门终要引来一场破而后立了!”
而执掌白波义门武多年的武诚昌比谁都清楚,白波义门武是没有前程的!哪怕出了个老进士,另有了开封武家这个富亲戚能够援助,但也窜改不了家道中落的趋势。
“好!”武好古想了想,点点头道:“七叔,我能够承诺你。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在商必须言商,3年后如果你拿不出一万缗,那我可不认你这个七叔啊!”
“发扬?”曾肇问,“如何发扬?”
苏辙公然是一代学阀,对程颐的那一套也看得很透,并且也了解理学创建的启事——实际上苏家父子兄弟也想融会三教(佛儒道),只是脑补的才气比不上程颐这一派罢了。或者说,苏家学阀还达不到程颐那般变儒学为名教的境地,在他们的心目中,毕竟对峙着儒家的本质。
曾肇固然身在海州,但是也一向留意着都中的风云变幻,天然也传闻了武好古这个“恶儒”的名号——“恶儒”是侯仲良给武好古的评价。
而程颐这一系……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真儒了!
以是他就生出了从族中拉一批“大农”去海州帮武好古种地的设法。
以是名教一旦建立了别传的目标,理学就必定成为别传的主体——要不然传甚么?莫非奉告蛮夷要信赖科学,反对封建科学?
“程正叔莫非不是这场儒门变局中的风云人物?”苏东坡笑问道,“他总结出来的理学……固然被‘恶儒’戳穿了,但是‘恶儒’却给了理学一个发扬的机遇。”
因此武好古死力鞭策的儒学别传,必定会形成理学的提早昌隆,这大抵是武好古始料未及的!
别的,武好古还给出了实现儒家政治抱负的线路,也就是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线路。还提出了“天下布道”的抱负,要师法先贤,向别传播儒家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