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那一名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了,就是个见不着儿子、孙子面的老太太。
太皇太后这个年龄,不成能往江南去了,孙祈不送顺德帝返来,她这辈子都不成能摸一摸儿子的棺木。
可肃宁侯在外平乱,孙祈几次催他返来,肃宁侯都是各种推委,明显是不肯站在孙祈这一侧,也不肯交出兵权。
蒋慕渊行大典以后断不会听任南边,彼时将士南下,江南如何抵挡?
女儿是别人家的,外孙儿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各处都人手不齐,抽调是极其平常的事儿。
读书人驳斥三公谈吐,拿着孙祈发的檄文骂蒋氏挟太皇太后,是篡汉的曹贼,是夺位的司马氏。
他晓得小公爷对他们段家恩重,小公爷不管支撑哪一名皇子,哪怕不是皇子,只要姓孙,他们段家都义无反顾的支撑。
孙祈听了几段,气得差点掀了桌案:“他如何不干脆说,他当年在外游用时,曾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个‘蒋’字?”
平凡人家败了,也就是些祖屋、金饰;城里大户败了,家中奴婢、庄子农户,都丢了活计,一家长幼无依;这如果天家败了,他们这些小老百姓真的就要饿死了……
孙祈岂会不想?
洪隽等几位先生提点孙祈,除了即位大典,他眼下还要体贴军务。
总不能全叫不孝的长孙给败光了吧?
礼部苏侍郎原就被孙祈催得不可,自从三公发檄文以后,他对孙祈更加摆荡。
懿旨一出,满天下感喟。
老百姓笑他们读书读傻了,读过书的大笑,这天下现在是姓刘,还是姓曹,亦或是姓司马?
成国公忧?了好几天,才下定决计。
成国公不是没有挣扎过,他前些年的确受了顺德帝很多斥责,但骂得有理,的确是段家做事不对,才引来了顺德帝不满。
必须收拢兵力,与北边隔长江而治。
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设法,始终是天子如何能随便换呢。
太皇太后选了小公爷,那他也这么选。
当然也有激愤之人,骂就算被儿子败光了也不便宜了外人,被街坊邻居好一通笑话。
孙祈只能退一步,征召肃宁侯麾下其他领兵在外的将领,又数次请成国公进宫。
既然因家业而闹得母子失和、父子相残,那这家业也别留着了,给外孙儿去。
顺德帝停灵江南,不知何时能落叶归根。
天下地下,老太太难受,太难受了!
可孙祈还是糟心,他日日体贴外头状况,叫三公和太皇太后的接连出招弄得心烦意乱,本就运转不算顺畅的南边政务,更是是以担搁了很多。
可若阿谁要登龙椅的是小公爷本身……
应对完孙祈,成国公回了宅子,一面烤火,一面感喟。
归正他手里没兵,孙祈还能让他单枪匹顿时疆场吗?
这一点,在安庆时,他和蒋慕渊说得明显白白。
他先前带着平叛的那些兵,在他返来以后,就全被肃宁侯抽调了,连段保戚都走了。
可不能败!
特别是烽火比年,顺德帝丢下太皇太后南下,老百姓当中,丢下父母避祸的也不是甚么奇怪事儿,就算没有用心扔下,半道上走散没了消息,也是平常,到最后是不是死了、能不能归故乡都不清楚。
可更早时,段家是受了孙家很多恩荣提点的。
他不想落在蒋慕渊身后,催着各处将他大典的时候提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