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叔叔,你看这男孩子,说是被土巴压了,现在没有了影象。”
这男大夫叫潘胜利,四十多岁了,是随军南下的军医。江南束缚后,潘胜利就被留了下来,在红光乡做了一名大夫。
“我孙子明天为社里修围堰,山体塌方,把我孙子压了,现在没有影象,之前的事情记不起来了。请大夫看看。”
潘胜利问:“有没有外伤?”
朱三兰拗不过,在胡天健的激烈要求下,返回籍当局粮站去买油。
乡卫生院实在也不远,也就1千5百米的模样。
大脑有题目,从当代的医术来讲,最起码的就是要做CT,奶奶要这么粗陋的乡级卫生院。
汗,这么快记性就好了。胡天健说:“奶奶,我被土巴压了,记性规复也没有那么快的,有一过渐渐的过程,就像这田的秧苗,长起来也有一段时候的。”
“那要多少钱?”朱三兰问。
“我这病不消医治了,奶奶,还是拿这三块钱去买油吃。”
说是通衢,倒是弯弯的巷子。巷子上,是鹅卵石和厚厚的灰尘。路两边,是沾满泥水的青草。稻田里,青的是秧苗,黄的是稻谷。很多人在其间劳动。两边的青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直连接灰蒙蒙的天涯。
大门出来,中间是一个天井,天井前后各有一间堂屋,堂屋两边各有一间房。胡天健出来时,一个男大夫一个女大夫正在为一个妇女包裹足。那女大夫仰起脸,瞥见胡天健和朱三兰,笑问:“老婆婆,你来看病么?”
一起上,胡天健东张西望,心中策画着此后如何糊口,朱三兰瞥见他这等摸样,担忧地问:“健儿,你可要争气啊,脑筋如何还是不可,你爹但是盼望你读书,将来有出息。”
胡天健一看,靠墙壁有一个敞开的柜子,柜子上中间一格摆放着几个瓶子,有的是红色的粉末,有的,则是水。
当时,潘胜利已经为别人包扎好伤,转头看朱三兰和胡天健。
“大夫,没有医治大脑的药物么?”朱三兰孔殷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