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大了些,他在廊下站着,肩上铺了一层碎雪,仿佛不知冷似的,眸中有星星点点的火。
府里的孩子想从商,大多是出于这个由头,跟着她东奔西跑,去主家看货、磨价、开店、做买卖,都成心机极了。唯独算账不好玩,谁学这个都苦着脸。
县老爷不敢再问上头要钱,因而这“半面路”一用就是十几年。
白叟家碾舂子的行动慢到了极致,一下,一下的,舂子仿佛生出了韵律。如果换小我来做这事,必会闷得发慌,白叟家却当是享用,客人来了也稳定半分。
外人都说虞家攒下泼天的繁华,说她家墙皮里头埋的都是金子,实在哪有那么豪阔?内里痛苦多了去。除了在东鲁这块攒下些好名声,换到别的处所,比方南边西边,都把盐商当奸商,恨不得盐价砍一半。
姚老爷面前摆着本话本儿,刚翻开两页;怀里抱着个小石臼,拿着舂子悠哉悠哉地捣磨,石臼里一阵窸窣作响。
长生牌位的事,虞锦上回听她那大伯娘提了一嘴,本觉得是个遁词,谁知竟是真的。
虞锦确切是不晓得的,甚么大悲寺,茫然得很。
“公然瞒不过您。”
“啧,这褙确切标致。”
“谁呀?”
虞锦没听明白。
虞锦盯着他肩上碎雪,揣摩着他这话。实在她想说,有钱也受欺负,时下贩子职位不高,受的欺负多了去了。钱没甚么用处,有势才不假。
唯有东边红日灿灿,映着山顶独一一棵韧松,叫人豁然开畅,生出通透之意。
虞锦仔谛听他说。
姚老爷笑笑:“你爹出息了今后,虞家往大悲寺供了块长生牌位,每月尾都要上山去拜拜,弄得阵容浩大,非常招眼,连陈塘好些贩子都要跟着去。”
姚老爷点点头,又问她:“你后日可要去大悲寺拜拜?”
说话间,他拿了柄瓷匙倒出来一小撮,递与她。
陈茶香沉味晦,滋味儿不太好,她平时没喝茶的风俗,是甚么茶天然品不出来。
这也是虞五爷图这块“仁商”牌匾的启事,有了官家说话,将来转行就要轻易多了。
她回陈塘时带了整整一车的礼,满是为了送人,今儿拣出来最好的两样,是为拜访她爹的一名仇人——姚大善人。
虞锦笑着告饶:“就给您备了这一份,剩下的几样礼是送孩子的,这个我得亲身发,落个脸熟。”
姚家买卖做得红火,家里儿子也一个比一个出息,短短十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
*
吃过朝饭,虞锦便出门了。
——有钱,便不受欺负。
这些年朝廷课税越来越重,盐之一道利愈薄,再加上每年哪儿有天灾,哪儿有天灾,朝廷逼捐,都要刮一层皮下来。贩盐几近成了亏蚀买卖,不是悠长之计,可要想转行做别的哪有那么轻易?
屋里另有位老妇人,瞧见有外人来了,朝虞锦暖和一笑,走去了书房的隔间。
“掏洁净家底”这话说得过了,虞锦内心稀有,她家这几年在积德一事上花的财帛越来越多了,每年进项的五分之一都散了出去,就为了这个仁商之名。
“姚老爷好兴趣。”
当年虞五爷承过他的大恩。姚大善人和虞五爷的亲娘是一个乡的,当时别人还年青,在虞家劈面开了个小食肆。虞家没钱供庶子读书,乃至没钱赡养,虞五就去了劈面做工,姚大善人雇他跑堂,闲时便教他读书识字,另有算账一类的,也算是发蒙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