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坊是一片布衣商贩混居之地,期间鱼龙稠浊,贩子亦非常庞杂拥堵,暮色初临,巷子里喧闹的叫卖呼喊声不断,各式百般的小饭店排开,里头用饭的多数是四周的百姓,戚浔先在一处面馆前停下,系马掉队门要了一碗汤面,刚落座又道:“掌柜的,先煮上,我去买些点心来——”
戚浔安抚,“不必焦急,年前说他们有能够已经入京,或许现在就在都城那边,只是没法相认。”她朝外头看了一眼,“给我包些点心,我得走了。”
戚浔是聪明人,她心机急转,很快鉴定了傅玦之意,傅玦是想让她安守本职,不然有何差池,大理寺是个公事公办的处所。
他伉俪二人对视一眼,张伯先仓猝道:“这些卷宗都是绝密,怎会让蜜斯瞥见?”
天气不早,戚浔与宋怀瑾告别,催马分开大理寺后,一气往城南永康坊水儿巷来。
戚浔面露踌躇,孙菱的哥哥便是忠国公宗子孙律,现在为拱卫司批示使,孙菱灿然一笑,“你别怕,我哥哥固然在外头名声不好,却不过是那些怕他的人胡乱讹传的罢了!”
隔着丈余远, 傅玦神采莫测的盯着戚浔,戚浔捏紧卷宗, 只闻声宋怀瑾已进了门, 就在她绞尽脑汁想应对之策时,傅玦俄然催转轮椅往门口的方向去——
她敛眸,“是,服膺世子教诲。”
“嗯?”傅玦收回疑问的声音,“我并非说你在库房做甚么,我是说你分开库房以后。”他看向她一侧脸颊,“脸上未洗净。”
戚浔摇了点头没说甚么,周蔚瞧了眼天气,“都这个时候了,看来本日并无公事,我们也歇了好多日子了。”
戚浔有些迷惑,放下书册边走边道:“有案子吗?”
戚浔硬留下一锭银子,待返回面馆时,热汤面恰好奉上来,她也不嫌烫,连汤带面用的干清干净,待付了账,便又催马返回安宁坊。
戚浔低头深思,“那临江侯世子可体味当年旧案?”
第二日戚浔到衙门时心神有些严峻,文书统总了一半,恰好盘点到十多年前,她看准了机会,待下午要盘点那排柜阁之时,自告奋勇的去爬架子抱卷宗,被她起过的火漆边沿留有陈迹,她将那一册卷宗压在了最上面。
她喊了一声,戚浔只好走过来,待进了门,便恭敬的对傅玦二人施礼,孙律固然听孙菱提过,也惊奇大理寺竟有个女仵作,却并不会将一个小小仵作放在心上,点了点头,去看后堂的方向。
戚浔应是,他便接着道:“这大理寺虽管天下刑狱,可管得也只是平常百姓,最多是贵爵公爵,那宫里的事,天然是归不着我们管得。”
时节已入仲春,都城难见雪色,连日暖阳高照,道边榆柳冒出新芽,不知不觉,春日已到了,戚浔心想,凡是来大理寺的都是极严峻的案子,无公事申明京畿承平。
戚浔反身将门锁好,低声走到二人跟前道:“张伯,张婶,我本日在大理当铺房当中看到了十五年前永信侯府谋逆案的卷宗,只是并将来得及翻开。”
巷子绝顶便是一家张记点心铺子,开了几年,在永康坊已有些名声,戚浔快步走到门前,只见窗扇已落,便径直排闼而入。
戚浔迷惑道:“那当年审是谁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