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已经接获战报,晓得王濬夺得头功,哪能便治这老将军的罪,不由将王浑的奏章压在一边,挥手道:“传旨,准王濬上书自辩!”
马午天然照实答复,又想起卫平对他的尊敬,便加了一句,道:“王将军命令谨守宫门、严禁出入时,奴婢刚幸亏场。”
说实话,除了在作战过程中,王濬并没有主动烧毁过哪怕一艘战船,这纯粹是对他的歪曲。但是,王浑朝中亲朋浩繁,就连如许无中生有的事情,也有能为他摇旗号令。王濬无法,只得打起悲情牌,又上表奏,说他出身微寒,却不幸获咎权贵,不敢回洛阳,主动要求罢官免爵。
荀勖顿时面如死灰。他前几天还写了封信,几次劝说贾充给司马炎上书。现在,贾充的奏章公然到了,但孙皓却比他的奏章先一步解到都城。如果贾充真的在奏章中劝司马炎罢兵停战,恐怕就不但是笑话那么简朴了。如果贾充倒了,他们这一大帮子人只怕都不会有甚么好了局。
…
关于吴宫中的金银珠宝,王濬是如许解释的。战役开端后,孙皓巡查城防,吴军将士高喊着要誓死一战。孙皓很欢畅,把金银珠宝全数赏赐给了那些吴军将士。成果那些吴军将士都是小人,拿了财帛却不替人卖力,纷繁作鸟兽散,跑了个一干二净。而他进城以后,连一两银子都没有见到。
王浑是司马炎的亲家,就算他放纵部下劫夺了吴宫中的珍宝,司马炎也不成能真的见怪他,对于王濬反击的这份奏章天然不予理睬。但是司马炎却被这两个故乡伙的口水仗弄得烦不堪烦,便将马午找来扣问,道:“当初的诏令究竟是何时送达王濬手中的?”
正如卫平当初所猜想的那样,王浑、王濬这两个故乡伙大要上一团和蔼,背后却各自拽着刀子。早在两人第一次抵触以后,王浑就写了一封奏章,派人连同孙皓一起,送往洛阳。因为孙皓身份特别,不成能大肆催促,以是这封奏章明天赋堪堪到达都城。奏章也没有甚么新意,不过是说王濬不肯接管他的调遣,有违圣命,请司马炎治他的罪。
这一来,司马炎便偏向于信赖王濬了,便挥手道:“此番灭吴,王濬当记首功,拜辅国大将军,领步军校尉,封襄阳县侯,食邑万户。”
服侍一旁的马午小声提示道:“皇上,卫平便是贾大人的爱婿。”
第二奏章触及到了详细的罪行,司马炎不得不下诏向王浑质询。王浑天然不会含混,顿时便回了一份奏章。
如果用后代的标准评判,王浑和王濬,一个是贵族世家,一个是草根布衣,二者背景差异,底子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王浑的父亲在曹魏年间就官居司空,他本身更是司马炎的亲家,朝中亲朋故旧浩繁。看到王浑的奏章,立即便有人上书,要求司马炎派人将王濬打入囚车,押送进京。
…
就在这场交来回回的口水仗中,卫平跟着大队人马终究回到了洛阳城。作为这场口水仗的目睹者,卫平对司马炎和稀泥的本领也是叹为观止。不过,他现在可没空存眷两个故乡伙的口水仗,因为他方才踏进府门,就见聂文一脸光荣地说道:“老爷,你可返来了,酒楼那边差点出大事!”
至于放火,王濬更是矢口否定。说是孙皓投降以后,孙皓的部下趁乱哄抢了宫里的财物,连孙皓的嫔妃、宫女都抢走了,还放了一把火。幸亏他来得快,这才毁灭了厨子。本身是消防队,不是放火犯,请皇上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