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却淡然笑道:“三千年鸿沟,如何教得?不成说,不成说。你所求者,须得自悟。”
贤人教弟子,一贯是因材施教,对分歧人的有分歧的教诲体例。在《贤人语》中有记录。有弟子问:“闻斯行诸?”
高华君交到朋友,兴高采烈,带着叶行远到膳堂,要了酒菜,嘴里说个不断。有同窗路过笑道:“高华,你莫要对劲失色,如何这般欢畅?”
莫非说,符合本心的行动,并没有违背“节”的定义?
翻译过来,就是两个弟子同时问贤人同一个题目“听到了就去做吗?”,贤人对第一个说你父兄还在,你如何能随便去做?对第二个却说,听到就从速去做。
固然劈面并非是贤人真身,但不管是投影也好,兼顾也好,他仍然具有贤人的聪明。对于叶行远来讲,这或许是就教心中迷惑的最好机会。
实际上从颜天真墓返来,叶行远就一向在考虑贤人之道与君子五德的真谛。
叶行远只听耳边传来开朗大笑声,“好一个‘只知诛一夫,未闻弑君’。我还是藐视你了,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们用完酒饭,到书房等我!”
就见大门缓缓敞开,叶行远只见一团耀目光影徐行前来,竟然是看不清贤人的真容。他眯起眼睛,凝神静气,再定睛细看,才见那光影散去了很多,只要一名白发魁伟父老,大踏步而行。
贤人看出他的踌躇,笑道:“小友不必担忧,你是何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无其别人晓得。你到此来做下这等大事,吾之弟子,心中必定感激。”
“拜见贤人!”膳堂中的弟子,一个个都躬身施礼,态度极其恭敬。叶行远不敢怠慢,也忙跟着高华君一起折腰。贤人三千年道统,叶行远实在也算是再传弟子,当得起这深深一礼。
这思惟略微有一点超前,但仍然是按照贤人之道推演出来的成果。后代孟子总结,大有精炼之处,叶行远提早借用,也不感觉有甚么忸捏。
他行事一派天然,纯属出于本心,却全能够合于贤人之道。这类人是天生的贤人弟子,所谓“生而知之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