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在恒河三角洲以上地区的南岸)、居萨罗(即在迦尸西北,今后的奥德)、跋阇(即拔只、弗栗恃,在摩揭陀以北,后代的北比哈尔,公元前483年为摩揭陀国所灭)、末罗(即摩罗,力士之意,在居萨罗东北,后代印度的哥拉克浦尔县,公元前483年为摩揭陀国所灭)、拔沙(即跋沙、梵萨,在迦尸以西,后代印度的阿拉哈巴德一带)、支提(车底,在拔沙以西)、般阇罗(在居萨罗西北,后代的巴雷利一带)、居楼(在般阇罗西北,后代印度的德里、密拉特一带)、婆蹉(在居楼以南,后代印度的斋浦尔一带)、苏罗娑(在居楼以南,后代的马土腊一带)、阿般提(在支提西南,马尔瓦高原)、阿湿波(佛教文献以为这是偏在南部的哥达瓦里河一带的国度,又有文献以为它在西北角地区,第一种更可托)、犍陀罗和剑浮沙(以上两国在西北方印度河上游)。耆那教文献也有十六国之说,不过实在十六国以外另有很多小国和城主,如释迦牟尼的母国迦毗罗卫国(释迦国)和释迦牟尼的外祖父善觉王的天臂城。十六国中的一些国度也是时分时合,并不是一成稳定的,佛陀活着时,迦尸国就被居萨罗国波斯匿王(胜军王)一度兼并过,而迦毗罗卫国最后也被波斯匿王的儿子琉璃王(末利夫人之子,胜鬘夫人之弟)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