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 457年,也就是周贞定王十二年、秦厉共公二十年的时候,秦厉共公带领军队攻打绵诸戎。到了公元前 395年,这一年是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秦国把绵诸戎攻灭了。从那今后,绵诸就渐渐跟秦人融会在一起。到了西汉,这里改称设置为绵诸道。西汉的绵诸道,属于天水郡。
狄戎是北狄一支,原居山西、陕西间,后随周族西迁至渭水流域。秦缪公时列入“西戎八国”,服于秦,与绵诸、绲戎、?戎居陇山以西。秦献公初立(前384),欲复缪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戎。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置陇西郡,辖狄道县(治所为后代甘肃临洮)。秦、汉时,或汉化,或搬家他地。
义渠是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义渠戎汗青悠长,早在商朝期间就已经存在,他们同居住在陇东的狄族后嗣鬼方相互为邻又相互进犯。厥后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国常常产生抵触,不竭蚕食其国土。
周夷王时,命虢公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周厉王时,西戎杀秦仲本家,即居于犬丘的一支大骆的后嗣,王命伐戎,不克。周宣王四年,使秦仲伐戎,失利被杀,宣王召秦仲之五子,予兵7000破戎,西戎稍却,秦搬家犬丘,周封秦仲之宗子为西垂大夫,即秦庄公。
宣王败后“遂料民于太原”,也就是穆王迁戎于太原,在镐西北,实际上是周之远祖在泾水上游与蛮夷部落杂处的地区,有别于山西太原。戎人所灭姜侯之邑(姜氏城),是姜姓之封于周原境内者。《水经·渭水注》“岐水又历周原下,水北即岐山矣。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
春秋初期,蛮夷的权势很盛,中原中原诸国受其威胁较严峻,即便晋、齐等大国也常常要遭到他们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端,中原各国有了较大生长,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结合,加强了对戎族的作战才气,很多的戎族渐被中原所征服。秦灭西戎,楚国兼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因为各部落耐久和中原部落聚居在一起,不竭相互影响,文明礼俗等方面的不同日趋减少。
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举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着秦和义渠摩擦又起。秦国乘义渠海内哄,派兵攻打义渠,并安定义渠内哄,义渠不得已便臣服于秦。而后两边时战时和。公元前327年,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属地。
在月氏的南部的深山老林里遍及漫衍着羌族各部落,东南边是西戎诸部,但昔日的西戎八国已经被秦国灭了六国——大荔之戎(公元前461年国灭,前338年族灭)、狄戎(公元前384年)、绲戎(北迁匈奴)、绵诸(公元前395年)和豲戎(公元前361年)。现在只剩下朐衍国、乌氏和义渠国。
这里地盘肥饶,水草丰茂,畜牧业获得空宿世长,义渠人丁也大量增加,由游牧状况定居下来。他们在同本地周族后嗣的混居中,学会了农耕技术,学习了周族文明,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庄,从而生长成为辨别于其他羌戎的义渠族。
公元前318年,义渠乘中原诸国混战,离开秦国节制,结合东方五国伐秦。秦国为了消弭后顾之忧,用战略拉拢义渠,以斑斓千匹,美女百名,送义渠王。但义渠不被骗,仍起兵伐秦,大败秦兵,光复了部分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