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ch3ng)■(f*),食之无卧。
【译文】再往东三百八十里,是座即翼山。山上发展着很多奇特的野兽,水中发展着很多奇特的鱼,还盛产白玉,有很多蝮虫,很多奇特的蛇,很多奇特的树木,人是不成上去的。
【注释】1髦:下垂至眉的长发。2牝:鸟兽的雌性。这里指雌□□官。牡:鸟兽的雄性。这里指雄□□官。
【注释】1金玉:这里指未颠末提炼和磨制的天然金属矿物和玉石。以下同此。2穀:即构树,落叶乔木,长得很高大,适应性强。木料可做器具等用,而树皮可作为桑皮纸的质料。3禺: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像猕猴而大一些,红眼睛,长尾巴。4狌狌:传说是一种长着人脸的野兽,也有说它就是猩猩的,并且它能晓得旧事,却不能晓得将来。5育沛:不详何物6瘕:中医学指腹内结块,即现在人所谓的蛊胀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2n)木1,多白猿,多水玉2,多黄金3。
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管理河渠有功劳,获得天子的犒赏,礼品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而东晋大墨客陶渊明平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佩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诗,留传至今。此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欢愉镇静的情感和晓得天下的结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山海经》确是当代的巫书,是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堆集而成。很早之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他们是阿谁期间学问博识的知识分子,主持山川神灵的祭奠典札,打仗各种人物,相互来往频繁,享有交换接收各种文明知识的优胜前提,负有通报保存各种文明知识的严峻任务。他们的社会职位较高,首要充当氏族首级、部落酋长和仆从主的初级参谋。为了让普通的人佩服自已、崇拜本身,巫师们就要尽量表示得见多识广。因而,他们尽力堆集文明知识,采掇奇闻异事,使把握的文明知识代代地增加。后代的人把巫师们口耳相传的知识加以清算记录,就成为《山海经》所根据的原始质料。到了战国期间,有人把这些性子类似而混乱无章的质料编撰成文,《山海经》就产生了。到了汉朝,又经人增删润色,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山海经》。
《山海经(全文注释译文)》(完整保藏版)
又东四百里,曰亶(d3n)爰(yu2n)之山,多水,无草木,不成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1,其名曰类,自为牝()牡(m()2,食者不妒。
山海经卷一
序言
又东三百里,[曰]柢(d!)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q&)下1,其音如留牛2,其名曰鯥(l)),冬死而夏生3,食之无肿(zh%ng)疾4。
南山(经)之首曰(■)(qu6)[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1。有草焉,其状如韭(ji()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榖(g^u)]而黑理2,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y))而白耳3,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9ngx9ng)4,食之善走。丽■(j9)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此中多育沛5,佩之无瘕(ji3)6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