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锦年宿世谈不上吵嘴,只因大家间的好他占了很多, 坏却也式微下几个,回顾起来反倒顿感茫然。余锦年出自中医世家,余家祖上代代行医,太医、大国手层出不穷, 早已将医者仁心、厚德济生列为家训, 可谓是上慈下孝,家庭敦睦,余锦年也妥妥是大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药膳么,既然和药沾着个边儿,也就不算是违背本身情意。
二蜜斯转头看了他一眼,问:“你晓得青鸾诗会罢?”
穗穗半信半疑,仍不肯睡觉,余锦年久劝没法,说了声“等我半晌”,便去厨房用小瓷碗盛了半碗糯米端给穗穗:“你看,这糯米最能驱邪,你把它放在二娘床头,那鬼差见了就惊骇,定不敢来了。”
但凡是当世美景处,当然是少不了文人骚人的萍踪。每年初秋,才子才子们齐聚青鸾台,斗诗比文,一展文采,拔得头筹者天然是风景无穷。
看来这追星是自古有之,且狂热度与当代比拟有增无减啊。
“新奇酥热的梳儿印,一份三文钱。小本买卖,概不赊账。”余锦年将穗穗往身后一揽,眯着笑眼睛说道。
他盯着那字儿看了半晌,虽是内心大抵能猜到这手绢的意义,却还是从门客里找了个熟人,是昔日里在东巷口给人抄书为生的老墨客,问道:“王先生,我不如何认字,您且给看看,这字儿是甚么意义?”
穗穗忙抓住他衣角,瓮声:“不是,不是。”
提及来, 若非是接二连三地横遭不测, 想来宿世的他今后定是会担当父亲的病院,持续传承余家家学罢……
幸亏上一世,养父余衡为了扶养他单身多年,家中没有女仆人,这反而令余锦年练就了一身好厨艺,烹炸煎煮样样精通,闲暇时还会采集些药膳方剂,帮父亲改良炊事、保养身材,这便给了余锦年在这信安县、在这“一碗面馆”里站稳脚根的机遇。
“先生?”余锦年回过神来,见王墨客也在神游天外,就又唤了声。
本来,这夏朝都城“夏京”郊野,有一风景极美的山谷,谷中溪流蜿蜒,花树袅娜,每至初秋时分就会有天云缠水的奇景,彼时山谷烟雨霭青,雾绕云蒸,好像人间瑶池。前朝天子在那谷中修了一处观景之台,因传说此谷曾有青鸾盘绕,便取名为“青鸾台”。
但是鲜有人知,余锦年实在并非余家血脉, 只是个被人抛弃在寒冬腊月里的将死孤儿, 是养父余衡将他捡了归去,待他关爱有加, 一身家学医术也是与他倾囊相授, 分毫未有保存。
这可真是天大的奇事了!
梳儿印本就做得不大,刚好让穗穗握在手里咬着吃,可她手里都有了,还似个贪婪的小尾巴,跟着余锦年一起去了前堂。门客们见小丫头敬爱,免不了又是一番逗弄,直惹得穗穗气得顿脚。
余锦年发笑:“如何刚睡醒就想着吃花瓣了?”他摘下一片娇粉的花瓣,递到馋嘴的穗穗嘴边,“你尝尝?”
余锦年点头称是:“不过是取个好听的名儿,吃着也欢畅不是。”
背面床上季鸿俄然悄悄咳嗽了两声,他也没闻声,一心都扑在内里走远的果仁担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