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三钱) 炙草(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黄 (三钱) 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反面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各一两。本方去附子,名七味丸,能引火归源;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名加减八味丸,治大渴不止。本方加牛膝、车前子,名《济生》肾气丸,俗名《金匮》肾气丸,治水肿喘促;本方减两为钱,水煎服,名八味汤。
启隔饮(《心悟》) 治食入即吐。
香薷饮 治伤暑,发热,身痛,口燥,舌干,吐泻。
丹参饮 治气度诸痛神验,妇人更宜。亦属血痛。亦可通治诸痛。
浓朴七物汤(《金匮》)即火线加桂枝 甘草(各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五分) 大枣(五枚)水二杯,煎八分服。呕者,加半夏一钱;寒多者,加生姜一钱五分。
防己 桂枝 黄 (各三钱) 茯苓(六钱) 炙草(一钱)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金铃子散 治心口痛及胁痛、腹痛,如神。属热者。
茯苓(四钱) 白术 桂枝(各二钱) 炙草(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平胃散 治统统饮食停滞。
中风方
按∶以上诸法,与《内经》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一节,揆脉证而择用,甚验。张石顽《医通》载之甚详,但古调不弹久矣!余新悟出一方,有泻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泻。肠热胃寒,能分走而各尽其长。非有他方,即伤寒厥阴条之乌梅丸也,屡用屡验。
熟地(八两) 山茱肉(四两) 怀山药(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研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晒干。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一日两服。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加麦冬,名八仙长命丸,治咳嗽。本方减两为钱,水煎服,名六味地黄汤。
胃苓散 消胀行水。
风引汤(《金匮》) 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 ,日数十发。
六味地黄丸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凡统统吐血、下血、咳嗽、不眠、骨蒸、遗精、淋浊,属于阴虚者,无不统治之。
苏子降气汤 治上盛下虚,气喘等证。
茯苓甘草大枣汤(仲景) 治气喘脐下动气,欲作奔豚。
薯蓣(三非常)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非常)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 阿胶(各七分) 芎 芍药 白术 麦冬 杏仁 防风(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干姜(三分)白蔹(二分) 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肚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分,去声。古以二钱半为一分。)大黄 虫丸(《金匮》) 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哀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伤,内有干血,肌肉甲错,目黯黑,缓中补虚。
方见《亲信痛》。
柏叶汤(《金匮》) 治吐血不止。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陷落。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