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固然这么想,可心中还是对李沐的所为产生了一丝敬意。
“既然如此,敢问陛下要将李沐改封何地?”
没错,恰是风口浪尖。
这一天,李沐引领着于志宁往钱塘湖逛了一圈,解释了构筑防洪堤和疏浚钱塘湖的意义,而后带着于志宁观察了正在构筑中的宝石山、吴山的茶桑梯田。
宴席后。
“爱卿所言有理,那就令于志宁南下传朕口谕。”
以是,连魏征等人都被屏退在外。
帝皇之道,不在乎臣子有多能为,而是在于臣子有多听话。
“于公放心,你也看到了,宝石山、吴山上茶桑已经开端莳植,最多1、二年,茶叶的代价便会降下来,到时平常百姓都能咀嚼此茶之暗香,于公也就再不消揣摩几天赋狠下心采办了。”
加上凭一己之力变更官方上千万斤粮食,这对于朝廷、对于天子都是一种震惊。
李沐便明白必是有李世民旨意。
房玄龄想了想道:“以臣之见,若直接下旨,万一李沐反对……臣说的不是指李沐有反意,而是……陛下也晓得李沐的心性,偶然有些……放肆,以是,臣觉得先派人去摸索一下他的口风,再来决计亦不迟。”
李沐见于志宁这么说,便不再勉强,因而侧身生受了于志宁半礼。
李沐赶紧起家相扶,“于公千万不成,于公之礼,沐不敢受。”
可就算如此,如果这雨持续下,就算有防洪堤,钱塘江不水漫金山,城内也会因为积水而成汪洋。
李沐也耐烦地一一解答。
这一点,怕是象煞了面前的或人。于志宁心中暗道。
于志宁提出伶仃与李沐相谈。
李沐晓得,寒喧完了,该是正题了,也正色起来。
老天爷仿佛要将大旱两个多月没下的雨一齐灌注下来。
大旱以后必有大涝。
“如果朝中大臣都象于公这般心胸百姓,那么江南也不至于饿死上万之众。而如果朝中大臣都象于公这么火眼如炬,恐怕于公也不会来了。”
神机卫将士刁悍的气势,让于志宁心中悄悄生惊。
李世民一听欣然赞道:“爱卿公然好战略。”
天下官员若都是如此,何愁大唐不强大,何愁百姓不安乐?
于志宁时不时地提些题目。
这一圈下来,已经是傍晚时分。
“老夫得先向殿下致敬。”于志宁起家慎重向李沐躬身行大礼。
老是在不该该出错的处所出错,说到底,此次水灾就算杭州饿死几万人,李沐能够推得干清干净,统统由宋、宿二州的官员担着,李沐最多也就是个办事不力的罪恶,何必将阵仗搞得这么大。
杭州府自魏征以下官员皆前去船埠驱逐。
“不,不。为免泄漏风声,引发不需求的事端,以臣之见,陛下还是派于志宁以安抚江南受灾各州的名义前去杭州,再密传口谕为好。”
这才三个月啊,还是经历了一场天灾的环境下。
于志宁到杭州时,大雨已经下了整整五天。
“天然如于公所愿。”
于志宁正色道:“老夫此礼,是代江南受灾各州百姓而行,殿下三个月内,救的受灾百姓何止二十万,老夫此礼,殿下受得。”
才过了没几天舒心日子的江南百姓,再次被架到了风口浪尖。
太能为的臣子,老是没有好了局的。房玄龄心中暗叹。
“好,好。”于志宁收敛起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