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即位以后,武功昌隆,先是反击安南,后又亲身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武功上,则命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调派寺人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海员、官兵两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前后达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
1425年,在位仅一年的朱高炽病故,传位给朱瞻,史称明宣宗,改年号宣德。明宣宗在位的十年间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朝中有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史称“三杨”。当时可谓是“海内清平,万邦来朝”。1442年后,寺人王振开端擅权,1449年产生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判定任用于谦击败瓦剌,获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又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的运营规复,国力有所上升,到明朝中叶孝宗期间再次大治,此时政治腐败,民生安康,对外复立哈密等卫,汗青上称为“弘治复兴”。
永乐五年,朱棣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朱棣御驾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去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颠末十几年的运营,北京开端获得了繁华,并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嘉靖二十八年,有倭寇驾船扬航直抵月港安边馆,懦夫陈孔志授檄往援,乘巨舰首当其冲,横舰于海面阻击,最后被倭船火炮击中。倭寇也是以调转船头逃遁而去,月港倭患自此开端。
1424年朱棣驾崩,由大儿子朱高炽继位,史称仁宗天子。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洪熙,开端了一系列鼎新,这些鼎新都与朱棣在位时的政策手腕背道而驰。起首,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放逐边疆的官员家眷,并答应他们返回原处,并规复一些大臣的官爵。其次,遵守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片板不得入海”的旨意,不但制止官方擅自出海,同时也制止官船出使东西洋。
公元1398年,大明建国天子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秉承大统,改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以后,立即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暗害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前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诛杀,同时又以边防为名调离了燕王的精兵,筹办削除燕王。
期间,跟着外洋贸易的不竭繁华,月港已然成为了官方“私通”外洋、“私贩”番货的贸易商港而被明朝当局所正视。到正德年间,明王朝再次呈现了中衰迹象,直到嘉靖初期时,朱厚熜重新推行新政,政治及国力才一度有所规复。但因嘉靖末年,君臣冲突凸起,社会各种冲突萌发,本地倭患几次产生……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肃除建文年号,持续利用“洪武”编年,同时命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统统成法和官制。次年1403年改元永乐,登极天子位。
嘉靖三十年(1551年),柯乔先在月港搭盖巡海机构,取名“靖海馆”。靖海馆与安边馆隔江相望,同属一名通判管治,这位通判则需来往于九龙江上,行走两地停止管理。
建文帝见局势已去,只幸亏皇宫中布下疑阵,借放火自焚趁乱逃出宫廷流落官方,隐迹深山古寺削发削发。他本想卧薪尝胆等候机会,竖皇旗叛逆抢回本属于本身的皇位。可没想到,这位四叔做起天子来却头头是道,将全部大明江山办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朱允炆遁入佛门日久,心胸慈悲为怀之念已深,他不肯看到大明百姓再受战乱之苦,最后决定放弃夺帝动机,今后隐居深山老林终其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