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展开拟好的旨意当堂宣读,王源高呼万岁接旨谢恩,专人当堂授予官衣官帽,内侍服侍着穿戴起来,官衣上身,立即从一个布衣小民一跃而成为一名翰林学士了。
玄宗的话明显是在谈笑,王源快步上前,遵循之前的所学礼节参拜结束,起家后悄悄站在一旁。
早朝也至此告一段落,群臣恭送玄宗退朝下殿以后,殿上顿时闹哄哄起来。很多官员纷繁上前道贺,熟谙的不熟谙的都上来客气一番,这便是宦海之道。
“甚么疑问?”玄宗皱眉道。
玄宗还是在喋喋不休:“既然天降如此才俊,朕岂能不有所表示,故而昨日朕于南内召见王源,试其才学。加上杨钊及杨门几名国夫人大力保举,让朕下了决定特招王源入翰林院供职,一来昭显我大唐对人才的珍惜,二来也不负上天之赐,众卿觉得如何?”
群臣纷繁点头,承认玄宗的话。确切,这几年大唐诗≥∷,坛名家老去的老去,归隐的归隐,已经飘零不堪。数年来甚少有好的诗歌传播,能扛大唐文脉大鼎的李太白分开长安后不知所踪,离开了支流文坛的圈子,他的诗文传到长安文坛的也很少。王维高适等人算是中坚力量,但这几年也甚少有佳作问世,反倒是常常写一些禅境山川诗,让人有些摸不著脑筋,全部大唐文坛确切有些沉闷。这一点统统人都有这方面的感到。
“老臣听口谕说,陛下召王源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而非为翰林院供奉之职。臣若没记错的话,当年陛下召李白入翰林院的时候是召他为翰林供奉的。老臣是想弄清楚,是否是口谕传达有误还是有其他的启事;毕竟翰林学士和翰林院供奉是分歧的职位。若以李白召入的先例来看,臣觉得是传口谕的内侍有口误。”
群臣的神采有些惊诧,倒不是觉得特招王源进翰林院之事,因为这件事从明天便已经传播开了,宫内传出口谕要收罗政事堂定见的时候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并不敷为奇。他们惊奇的是陛下口中所说的保举王源的人,竟然是杨钊和杨家那几位风骚的国夫人。也就是说,这个王源实在已经攀上了杨家的干系,这但是了不得的事情。
李适之像个木头人一言不发,接受着李林甫劈面的讽刺和热诚,但却无任何反击的机遇。
“众卿家,这王源你们可有人熟谙么?”玄宗指着王源浅笑问道。
玄宗呵呵而笑,看着王源道:“不但你们迷惑,朕初闻王源之名,得知他只要十九岁时,也是很震惊。想我大唐已经有很长时候没有出现天纵之材了,这一点朕实在遗憾。众卿皆知,诗文乃我大唐国粹,大唐文脉理应一代一代传承生长,成为我大唐礼节之邦天朝上国的传世之宝;可这数年来,文坛人才残落,朕也是爱好诗文之人,确切有些不太高兴。”
不过让人不测的是,李林甫的答复竟然不是一口承诺,而是表示了一些疑问。
玄宗缓缓点头,恍然道:“你这一提示朕便记得了,朕确切说召他为无品级的翰林学士。那是因为朕不但愿施恩过火,以是不予王源品级。但王源文才好,朕又想让他帮朕干些实事,当年李白牢骚满腹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朕没有给他实职,以是朕不能重蹈复辙,不能以供奉之职对付王源,给他个学士之名是朕想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