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州衙大堂,还是县衙大堂,除非节庆大典,或是中使持圣旨驾临,不然都是将正门紧闭,只开两侧的傍门供人同业。东侧傍门号为生门,平凡人等皆由此收支,而西侧号为死门,只要待决死囚才今后门拖走。
王中正用着尖细的嗓音念着圣旨。这份圣旨中并没有提到半点窦舜卿将万顷荒地说成一顷的欺君之言,而是赞成了他在秦州的苦劳,并让他回都城诣阙。
一段废话,韩冈只重视到了‘当迁一等’四个字。他的本官要升官了,才四个月本官就晋升一级,即所谓的未成考而迁官,这在宦海上算是很可贵了,更可贵的是韩冈还没有进士出身。并且这还没有将古渭大捷的功绩算出去的成果。
换上绯红官袍,佩上银鱼袋,在王中正面前再一次跪倒谢恩,此时的王韶终究有了个边陲重臣的模样。
不过好歹是升官了,凡事都得一步步来,不消焦急。韩冈这么想着。
今次张守约诣阙返来直接顶替向宝,是韩冈意猜中事。在他的估计中,窦舜卿应当会被留任做个过渡,而李师中则是必定要先被调出秦州――这也是王韶和高遵裕共有的观点。并且在宦海上资格比王韶、高遵裕和韩冈加起来都多,两场大捷会给秦州宦海带来甚么样的影响,想必李师中本身都清楚。
窦舜卿带着恨意的眼神,韩冈若无所觉,眉头挤出的纹路也不是因为已是焦头烂额的窦副总管,而是为了李师中。
边地要郡守臣在上任前,普通来讲都要面圣陛见,陈述本身对即将担负的职位的观点,以及上任后要实施何种。窦舜卿被召去京中,便是为了代替李师中而做筹办。
过了王韶、过了高遵裕,接下来便是韩冈,比起给王韶长篇累牍的赞成,韩冈获得的只要寥寥数句。
而在大堂门外的围观者中,韩冈惊奇的发明了穿戴官服的王厚和赵隆的身影。视野对上,他们两人便浅笑着不出声的打了个号召。
朝廷的这类慎重之举不但让王韶抱怨,也让韩冈感觉不痛快。现在他的孙子犯了事,窦舜卿少不了干系。他入京诣阙的同时。窦解的罪过也会递到天子案头。他也不成能再接任秦州知州一职,乃至不成能留在秦州。既然向宝走了,窦舜卿也走了,为了秦州内部的稳定,有极大的机率到最后是李师中被留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