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清太宗皇太极率领满、蒙雄师五万余伐明,从喜峰口突入塞内,入蓟门,克遵化。范文程当时还在皇太极的文馆,被称为书房官、文臣或生员、秀才,没有正式官衔。他固然是儒生,但边幅堂堂,体格魁伟,倒很像是一员虎将,并且临阵不惧,随军从征时,奋勇冲杀,又善于用计,能言善辩,因此立下功绩,招安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6]明军围攻大安口城,他又披甲上阵,带领枪炮手,斩杀很多明军。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极统军往攻北京,留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及文程与八员备御,领兵八百名,驻守遵化。因军功明显,范文程被授予游击世职。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范文程因病归天,长年70岁。[1]康熙帝知悉文程病故,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其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文肃”。
合法范文程励精图治事迹明显的时候,朝中政局产生了严峻窜改,使他不得不按捺大志壮志,置身中枢以外。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入主中原今后,权势急剧收缩,初晋叔父摄政王,再升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竟当上了皇父摄政王,大有代替福临帝位之势。范文程接受皇太极特恩殊宠,知恩图报,极力尽忠朝廷,誓死不忘故主,至是,见朝政日变,多尔衮权*帝,同僚刚林、希宠背主转附多尔衮,福临之位岌岌可危,心中非常不满。兼之,几年之前豫王多铎夺己妻遭罚,不免有恨,恐将恃权报仇。情势非常较着,范文程要想晋爵加禄牢居相位,制止多铎暗害,就得离弃幼君投奔多尔衮,要想保持时令,忠贞不渝,就要开罪于皇父摄政王,身家性命难保。左思右想,进退两难。最后,范文程决定托疾家居。此情当然引发多尔衮不满。是以,固然范文程于建国定制大有进献,声望甚高,从顺治元年起就名列大学士之首,但摄政王对刚林、冯铨、祁充格三位大学士更加信誉,范文程逐步被解除于议政以外。[13]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范文程又上奏规复连坐法,奏请答应部院三品以上的大臣各举所知之人,若被举之人任官后称职,嘉奖保举者,如其不称职,按罪之大小,停止论罪。他以为,“此法实施,则表里皆得真才,而天下无有不治者矣”。顺治帝下诏从其议。八月,加范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玄月,年近花甲的范文程上疏,以病奏请休致。
顺治元年(1644年)蒲月初二日,清军进据北京。此时百务废弛,社会混乱,民气颠簸。范文程日夜劳累,佐理国政。固然当时眉目纷繁,京畿方才获得安定,各地都有战事。以是公布文告,发给军需等事项,事无大小,都要范文程来措置,他日夜都在宫内办事,非常劳累。但与此同时,他始终紧紧抓住底子题目,为肃除明季弊政,与民投机,争夺民气,建国定制而艰苦斗争。他起首努力于稳定都城局势,于入京后第二日,蒲月初三日,向摄政王奏称:“北京里一些人,假托搜捕乱贼,纷繁出面相互告密,恐怕会相互仇害,形成事端,应当制止。”多尔衮附和,命令制止,并设戍守燕京表里城门官兵,严禁士卒掠取。紧接着,他又奏请为明崇祯帝发丧。四月初四日安葬于昌平。于蒲月初四日下谕:“李自成本来是故明的百姓,竟然敢弑君并暴尸,实在是天人共愤,法不容诛,今天下令官民为崇祯帝服丧三日。著礼部、太常寺以帝王的规格厚葬崇祯帝。“此事深受故明官绅推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