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出在东汉光武年间。当时天下安,万民乐业。朝有梧凤之鸣,野无谷驹之叹。本来汉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他不以科目取士,惟凭州郡推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能刚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是举了孝廉,便得出身仕进。若依了本日局势,州县考个童生,另有几十封荐书,如果举孝廉时,不知多少分上钻刺,还是是繁华后辈钻去了。孤寒的便有曾参之孝,伯夷之廉,休想立名显姓。只是汉时法度甚妙,但是举过芋人孝廉,其人若困然有才有德,不拘资格,骤熬升擢,连举主俱记载受赏;若所举不得其人,后日或贪财坏法,轻则罪黜,重则抄没,连举主一同享福。那荐人的与所荐之人,休戚相干,不敢胡乱。以是公道大明,朝班清肃。不在话下。
紫荆花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亦然。
说话的,为何本日讲这两三个故事?只为自家要说那《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段话文不比曹丕忌刻,也没子建**,胜如紫荆花下三田,花萼楼中诸李,随你反面顺的弟兄,听著鄙人讲这节故事,都要学好起来。恰是:
向来贵起猜忌,七步诗成亦可危。
曹丕见诗感泣,遂释前恨。先人有诗为证:
众父老一贯知许武是个孝弟之人,这番分财,定然辞多就少。不想他般般件件,自占便宜。两个小兄弟所得,不及他非常之五,全无谦让之心,大有凌辱之意。世民气中甚是不平,有几个朴直白叟愤怒不过,竟自去了。有个心直口快的,便想要开口,说公道话,与两个小兄弟做乔主张。此中又有个老成的,背后里捏手捏脚,教他莫说,以此罢了。那教他莫说的,也有些见地,他道:“繁华的人,与贫贱的人,不是普通肚肠。许武已做了显官,比不恰当初了。常言道:疏不间亲。你我终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就是好言相劝,料一定服从,白费了唇舌,到教唆他兄弟反面。倘或做兄弟的肯让哥哥,非常之美,你我又呕这闲气则甚!,若做兄弟的心上不甘,必定争辩。等他争辩时节,我们替他做个主张,却不是好!”恰是:
要知天下事,须读前人书。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忽一日,思惟二弟在家,力学多年,不见州郡荐举,诚恐怠荒赋闲,意欲还家省视。遂上疏,其略云:
本来许晏、许普,自从蒙哥哥教诲,知书达礼,全以孝弟为重,见哥哥如此阐发,觉得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义。许武分拨已定,世人皆散。许武居中住了正房,其摆布斗室,许晏、许普各住一边。每日带领家奴下田耕作,暇则读书,不时将疑义叩问哥哥,以此为常。妯娌之间,也与他兄弟三人普通和顺。今后里中父老,大家薄许武之所为,都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