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秀对两位高文家之间的友情很兴趣,他们在10年中,两人通信达1000封,均匀每年写100封信。倘若没有极深的友情,他们不成能那么麋集地写信,更不会对峙10年之久。
梁晓秀感慨歌德故居庇护得那么无缺:200年时候竟然没有多少窜改,与歌德在1775年从法兰克福搬家魏玛时的景象几近一样。从歌德藏书来看,6000本藏书并不算多;但在当时那算是很多书了。她扫了一遍那些藏书,发明绝大多数都是学术著作。
讲解员说:“职位很高。德国人非常正视文明,以为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席勒与歌德的友情保持了10年,期间两人来往的函件达1000封。席勒是德国文明、民族思惟的先行者,也是天下闻名的大师级文学家。
在开往魏玛的路上,布朗说他没去过魏玛,对阿谁处所不熟谙,恐怕没法给梁晓秀讲授魏玛。梁晓秀说魏玛是德国古典文明的心脏,她可觉得他们讲授魏玛,讲授歌德与席勒。
他们在魏玛小城住了二天,梁晓秀偶然单独一人在凌晨走出旅店的房间,到街道上漫步。她喜好这类温馨平和的氛围,喜好魏玛的安好。
她想:人生能有一大知己,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可谁是她的知己呢?至今她还没有遇见一个知己。她以为她的知己迟早会呈现,现在还不到火候。宋福禄固然是她丈夫,但他们并没有精力上的共同说话。
米拉问梁晓秀她在法兰克福时向布朗提特别林兄弟,让他讲授,她那是为甚么不提歌德和席勒的名字呢?
她问道:“那么文明目前在德国的职位如何呢?”
她站在歌德的图书室,也感受歌德仿佛方才分开。
魏玛给梁晓秀留下了深切而夸姣的印象。她以为德国自歌德和席勒以后,再也没有呈现过象他们那样巨大的文学艺术家。这是期间的启事。在当代,德国没有呈现大文豪、大墨客,德国的泥土仿佛也不适应大文豪保存。
梁晓秀说,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甚么事都要求严格。
“你去过魏玛,梁蜜斯?”布朗问道。
布朗和米拉都嘉奖梁晓秀的讲授非常好,具有文学色采。
环球公认,歌德和席勒是有天下性影响的德国巨大的文学家。他们两人文学活动的圣地就是魏玛城。1775年歌德从法兰克福到达魏玛时,这座小城只要6000人。当时的魏玛是一座多么温馨、多么合适文学创作的都会呀!歌德在这里居住了50多年,一向到归天。这个处所给了他安宁和力量,也给了他物质上的满足,使他得以放心创作,抒发他的豪情。
梁晓秀非常喜好魏玛,感觉这个小巧小巧的都会至今仍有深厚的文明秘闻,到处能感遭到德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意境。
梁晓秀说,不管人们的思惟看法有多大窜改,但是一个民族本质的东西不会等闲消逝。她在魏玛观光歌德和席勒的故居,她感遭到了文明的力量,感受仿佛将近触摸到德国人的思惟了。德国人是一个很奇特的民族,她感兴趣的是德国人的缔造力。
梁晓秀说由浅入深,她把比较艰巨的题目留在前面让布朗答复。
除了歌德故居外,在小小的魏玛城另有24个博物馆和记念场合,此中14个被结合国科教文构造列出天下遗产庇护文物。恰是以,魏玛才凸显了它的文明分量和汗青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