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面面相觑,不知所谓何来,都为那少年捏一把盗汗,同时冷眼相觑,怪那大汉来的高耸,粉碎此人间幽境。那大汉毫不睬会世人鄙夷的目光,兀安闲追敢那少年,那少年倒是风趣的紧,也是滑溜的很,好似成心要逗世人一乐。
心下计议已定,当下怒道:“喂,兀那臭小子,有种的就别用尽是逃窜的体例,我们真枪真刀的好好斗他妈的几斗,倘是老子输了,就不再给你这小子难堪了,放你走路便是。你如果不敢与老子痛痛快快的玩几手,还逞哪门子的豪杰豪杰,莫的丢人现世,还是尽早卷着尾巴逃吧。嘿嘿,看你这小子脸上白白净净,娇娇腻腻的,说不好还是个大女人来着。”说到最后,竞哈哈大笑起来,听得世人莫明其妙,有些明白人已明其理,知那大汉是要先以言语挤住那少年,和他实实在在的过招,然后再以本身善长的硬工夫擒拿对方。
世人这时心底早已了然,知那少年乃是用心相逗那大汉的,但脸上神采稳定,始终装成一片怅惘的模样,逗得世人相顾大乐,但那大汉却兀自未觉,实是从未有之奇事。先前的群愤激昂,早已是赏心好看标旁观,在这驰心逸性的清幽之所,实是可贵的笑料,倘若偶尔有一点小小插曲装点其间,令松驰之心为之一紧,也何尝不是乐事。
世人见到那大汉每伸手将要抓去,心中全都不由为之一颤,唯恐那少年就此给那大汉抓去,有几人正待要脱手互助那少年,却见那少年早已避开,这才停足细观,察知那少年的轻身工夫远在那大汉之上,是以那少年每次虽屡遇凶恶,实是全凭着那极奇妙的身法得以逃脱,不管那大汉如何发挥高深猛恶的抓击那少年,每次总能履险覆夷,戏弄那大汉于掌股之间,使那大汉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脑筋。
何故叫做胡蝶泉,乃因万千胡蝶衔串齐聚而得名。通过石坊大门,来到石碑近前,但见其上大书“胡蝶泉”三个鎏金大字,字体清癯,雄浑遒劲,恰是前朝大理天子所书。当时大理国已亡,其境全由蒙古统领。如此盘曲而行百余步,只见古木耸入云端,遮天蔽日,便有一方清泉嵌于其间,这泓碧绿的深潭,便是驰名的胡蝶泉了,泉约五十米周遭,深一丈有许,最深可达六丈余。泉底满是石镜彻成,泉水澈底清丽已极。每逢蝶蝴泉会其间,胡蝶齐聚,人间嘉会,不管帝皇官宦,布衣百姓,特别大理国的俊男秀女结队成行,抚玩佳景,时而久之,商定成俗,遂于四月十五这一日胡蝶最盛期,乃定为胡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