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贵招募的掌柜中,有几位对姑苏特别熟谙,这天然是赵大贵当初招募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环境了,赵大贵借助他们的人脉卖出一批洋布,又在姑苏租了个大院,又雇佣一批本地伴计和掌柜,算是将姑苏分部正式建立起来了。
别的,赵大贵感觉姑苏贩子的结算体例很成心机,可供操纵,那就是这里的贩子交割货色用度的时候,如果两边比较熟谙,就不是现金交割,而是每三四个月结算一次,当然遵循中国贩子的风俗,年关的时候最好还是结算清楚的。
辑里丝的代价达到每包四百八十元的程度,记得您之前也就卖四百二十元到四百五十元之间。”很快,就有贩子指出不平常的处所来。
“那可真是遗憾了。”
只是,这茶叶的代价跟之前差未几,这也罢了,但生丝的代价是不是比之前高了很多?
(知了注:一两丝绸银元四角五分,实在是英国人在宁波调查的丝绸代价,因为找不到姑苏丝绸四十年代的代价,直接借用宁波的代价)
不过,考虑到洋商们的情感,赵大玉体贴肠推出一些矫捷的发卖政策,也就是贩子们能够用洋布和洋货,跟大贵商行的货色以物易物。
如果到了春季,生丝收买今后,我包管这代价能降下来。”赵大贵便半真半假地解释。
再说了,现在是冬春瓜代之际,桑树还没抽叶,蚕也没有长大,刚好是没货的时候。
赵大贵便拿着一批茶叶和生丝样品,回到魔都来,给一些商船船长和有气力的本国贩子看。
其三,遵循这期间的农业技术,春季种桑养蚕的技术还没有提高,是以上一年的生丝用得差未几了,这一年的生丝还没到时候,恰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也都偶然中推高了生丝的售价。
赵大贵鼓励三寸不烂之舌,好一番撺掇,才吸引一名急于买货返国的商船船长,情愿用洋货换生丝和茶叶。
据赵大贵所知,直到数十年后日本的养蚕业赶上了,把握了一年收成两次生丝的技术,这项技术才渐渐流入到中国,但即便到民国,也不遍及。
“哦,本地还没有把握这类技术,只能在春季收成生丝。”
魔都的丝茶资本也算丰富,只是因为过来买货的西方贩子过量,才显得货色不敷,现在有了姑苏作为货源基地,这买卖天然能做得更大了。
“贵商行公然有气力,商品种类非常齐备。
只是,我到湖州前后去了两次,卖了数千包辑里丝,使得全部湖州的丝商手里都没有多少库存,这代价天然要涨起来了。
“前段时候卖生丝便宜,是因为刚好是收成生丝的季候,代价相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