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家属不但在晋和南北朝世居高官,在隋朝出了越国公杨素不说,乃至杨坚杨广都是弘农杨氏,不过也有一说是杨坚因功攫(jué)位,为了表示正统而改写了族谱,实则出身山东寒族。
这家世倒罢了,品德和才气两方面,还怕挑不出弊端?
这完整能够接管。
弘农杨氏不显山不露水,倒是稳坐天下世家第二把交椅,而锋芒毕露的袁氏却遭嫉恨。
以是这新设的尚书台,才是关头。
汝南袁氏为甚么这么强大?
杨赐此言倒是真为大汉着想,但是顾承讶然道:“袁氏的弟子故吏,不在洛阳吗?”
现在看来,太子殿下固然心狠手辣,但还是晓得轻重的,将野心最大的汝南袁氏打落灰尘,所空出的官位还是由顶尖世家朋分。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他任司徒太尉,他的儿子杨彪今后历任三公,直到大名鼎鼎的孙子“鸡肋”杨修,才悲了剧……
这就是韬光养晦的妙处,明显具有强大的气力,却不在风口浪尖之上,两边都能退一步海阔天空。
是的,黄巾大捷,太子选妃,大典盛宴,各地官员,太守刺史都入洛阳。
顾承微微点头:“既如此,颍川陈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曾遭党锢之祸,河内司马也有报效之心,就让他们家属的后辈为孤分忧!”
那么这一任家主杨赐忠心吗?
顾承没有答案,或许忠心耿耿,或许大奸似忠。
但他能肯定一点,起码杨氏与汉室不存在没法调和的冲突。
即便对三国不甚体味的,都晓得袁氏四世三公,实在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
贬官罢官,明升实降,一场宦海大地动,就跟着新轨制的出世,消弭于无形,还能将之落到实处,尚书台定下权威,太子皇权大握,无上职位。
杨赐一怔,蓦地变色。
可九品中正制一出,统统官员都将受尚书台监察,考核品级。
到了宋朝,就是满门忠烈的杨家将。
太尉入天牢,司空请辞,东宫以内,顾承再望向最后的司徒杨赐。
这话就是掏心窝子了,顾承也不再绕弯,直接道:“袁氏翅膀尽除!”
饶是杨赐平生历经风波,也有些含混了,面前之人有种深不成测的威仪,他双腿一颤,就要跪下。
下一刻,他就晓得了答案――
即便无可抉剔,那给个二品,将其升入中心,赐下闲职,权力也被剥夺了。
顾承扶住,手掌微微用力:“若弘农杨氏弟子入各州,令郡县安稳交代,我大汉又度过了一场劫数,杨公居功至伟啊!”
顾承此次倒是起家,亲身将杨赐扶起,布下结界,九卿不成闻,声音暖和隧道:“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弘农杨氏韬光养晦久了,看来是不肯为我汉室偶露锋芒了?”
到了唐朝,李武韦杨,四姓联婚,杨姓更是十一宰相,李世民的贵妃、武则天的母亲、李隆基的皇后,都是杨氏出身。
杨赐展开,细细看之,脸上暴露沉吟。
可实际上,袁氏四世三公带来的庞大影响,也是让汉室最顾忌的处所,恰是弟子故吏,遍及天下!
杨赐闻言,长舒一口气:“殿下贤明!”
并且从后代来看,汝南袁氏远远比不上弘农杨氏。
“杨公,你与袁公是后代亲家,你感觉该从那边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