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梓琴先于陶灼华两日到了青州府,将她将回归的动静说与苏世贤,只望能替两人解高兴结。苏世贤沉吟很久,却只是微微一叹,向苏梓琴说道:“凡事不成强求,我不怕呈现在灼华面前遭她嫌弃,只怕勾起她的悲伤,不见也罢。”
“灼华,这湖水、这溪畔,便是你浣纱四十年的处所?”何子岑嗓音暗哑,单这么低低一问,相像着宿世陶灼华四十年的孤苦,便叫贰肉痛难忍。
拈花浅笑,终是心心相印了。
湖畔垂钓的人身披蓑衣,那鱼钩弯弯垂向水面,上头鱼饵早空,却一向忘了重新提起。半夏撑着素面竹伞立在一旁,固然一语不发,脸上倒是满满的疼惜。
四十年前的旧景重现,在宿世里立起何子岑衣冠冢的处所,现在竟也有块小小的墓碑,前头还摆着洁白的栀子花编成的花环,被雨水冲刷得非常洁净。
“在这里为我母亲立一块墓碑,到是难为了您”,陶灼华眼中不再有仇恨,却也做不到心平如镜。她眼望悠悠碧水,悄悄叹道:“我一向没有奉告您,母亲舍不得这到处所,是以她有一半的骨灰便洒在了这湖中。”
墓碑被一小片经心栽植的菊圃环绕,因是季候未放,菊花并未绽放,却有几枝吐了苞,蒙蒙细雨中格外翠绿苍翠。
陶灼华怔怔地立在母亲的肖像前,瞧着画中人秋水凝波的双眼,早是无语凝噎。被何子岑抱在怀中的晟儿虽是懵懂,却似是母子连心,传染了陶灼华的哀思,不觉小嘴一扁,悄悄哭了起来。
耸峙百余年的陶家老宅颠末光阴沧桑,每一砖每一瓦都写满了汗青的沉淀。
“晟儿乖,来母亲这里”,陶灼华收敛了情感,从何子岑怀中接过儿子,慈爱地替他拭去泪水,再指着陶婉如的绘像道:“晟儿,这是你外祖母,便是母亲的母亲。母亲跟晟儿这般大的时候,便跟着你外祖母住在这里。”
陶灼华泪眼婆娑之间,心上一片茫然,抬眸望去,倒是何子岑和顺的眉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当日苏世贤选在洋溪湖畔落脚,暂居在他同陶婉如昔年住过的湖畔板屋,不难发明那边还是有着陶婉如住过的陈迹。
能说出这番话,何子岑晓得对陶灼华有多少艰巨。他悄悄点头,更加将娇小的人儿圈在怀中,希冀能分薄一点她心中的哀伤。
沿着洋溪湖走了大半里的路程,阵势垂垂拔高,湖水已经汇成小溪,便能瞥见溪畔一座竹桥曲盘曲折通往对岸。在如烟似雾的雨丝中,对岸那几间错落有致的板屋如散落在草丛中的星星,莹亮若星星点点。
事理都懂,那浓浓的离情与乡愁交叉,却如同哽在陶灼华心间的阴霾,吐不出来又咽下不去。只怕一开口又忍不住流下泪来,她只是含笑点头。
终是说不出谅解的话,陶灼华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中。她不肯与苏世贤对视,趁着苏世贤安设迎春花的空档,拖着何子岑仓促便要拜别,恰是落荒而逃。
何子岑一手度量儿子,另只手挽着陶灼华,听老婆极力按捺着冲动的情感,尽量安静地向本身报告陶家老宅的故事。
此前陶婉如云门山麓的坟冢已然被瑞安破坏,唯有洋溪湖中还洒着她的半抔骨灰。若想去那边祭奠陶婉如,便须得同隐居在湖畔的苏世贤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