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见了故剑,有些遐思,沉吟半晌便命丫环送去黛玉房中。
三岁的黛玉只是个小小的人儿,更兼神采惨白,身子肥胖,正拿着帕子大哭:“爹爹,你瘦了好多!还黑了!”
文四姐幼年习武,父母前后去世以后,她尚未订婚,成了孤女又无族中长辈扶养,垂垂养成了古怪的性子,把父母遗产都捐了道观,命女羽士们日日为文家老爷太太祈福。
但黛玉的身子骨……学些摄生的拳法也是好的。
更与几个相好的盐商暗里通了动静,吵嘴两道都承应下来,只要捉到文四姐的行迹,就奉告林大人。
林府四下撒出人去,逢庙烧香,见观就拜,修桥补路,施粥舍饭。
若如此,倒还罢了,却总有行动叫人难以开口。
还要更可骇的一点,她是黛钗党。
当下就动了动机,如果能降服了这位文四姐,请来家里做供奉,教诲黛玉内功,那就再好不过了。一来是她有真才实学,二来嘛,练内功又能够强身健体,又不会弄的粗手大脚的像个乡间丫头。
这林如海不懂,诸位看官倒是晓得的,文四姐就是个无耻的百合控,当年看甄嬛传的时候,就感觉刨除天子在外,美人们相亲相爱那多好,还写了一本《甄嬛同人——假定》,也算好评无数。
这海边连缀万亩的盐田,出盐了,供得上天下的食盐,不出盐了,天下的盐价都得长,随机是盐商高价出售、私盐横行、然后……很费事。
林如海固然不是很懂文四姐的爱好,却也明白两点:第一,文四姐的武功高过许尚书和刘太傅的仆人护院。第二,她不坏女孩子的纯洁。
更有那海边的盐田,顿时就要晒出成盐了,卤池里满满的盐卤,被暴雨一冲,都流走了。
女孩儿不该该练武,练武有很多姿式不雅。
林如海盘算主张,派人去请武当山高道来,然后……就赶下水患了。
林如海享了几日的嫡亲之乐,又试着跟贾敏再弄孩子出来,日子实在是欢愉非常。
但是并没甚么卵用。
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娶妻贾敏〈即贾母之女〉,生有一子,三岁时早夭;育有一女名叫黛玉(即林黛玉),伉俪爱之如掌上明珠。
盐铁两项专政,但是千古稳定的事理。
林如海固然伉俪恩爱,但子嗣希少,独一的女儿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本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和尚又说:‘既舍不得她,但只怕她的病平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今后今后总不准见哭声;除了父母以外,凡有外姓亲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安然了此一世。’疯疯颠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他对这文氏略知一二,这文四姐昔年也是王谢望族出身,家中世代行伍,固然不如贾家那般位列公侯,却也有真才实学。只是文四姐的这一代,人丁式微,只要一个女儿,更无子嗣,为了养得活便叫做‘肆姐’,留出三个挡煞的名额,厥后叫白了,就叫四姐。
太上皇在位时,许尚书和刘太傅家世代为仇,那文四姐夜入高墙大院,同一天把两家嫡女一起抓走,关起来。过了两个月,又好好的送了归去,只是都变得灰头土脸,穿戴布衣荆钗。
那年,林黛玉三岁时,林如海正在衙内闷坐读书,俄然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林女人去削发,林如海固是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