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吴商妇(晚清女首富周莹传) > 第83章
本来泾阳县所处渭河北岸平原,古称渭泊,太古时乃一大湖,唯山湖通海,故含盐卤质。后大湖垂垂填淤变成桑田,其淀质为泥沙及黄壤,有水挟入者,有风扬播者。因为盐卤质久而不化,关中地区地盘含盐碱重,虽经数千年风化垦殖,土质大有好转,但到清末期间,蒲城、富平、渭南一带,仍为荒瘠之地,泾阳、三原、临潼、大荔等地,掘井取水,碱含量很大,苦而发涩,食之不甜,灌田有害。虽有泾水、冶水、清河、浊河、石川河和渭河贯穿其间,郑国渠亦久用于灌溉,但经历代战乱,沧桑剧变,渠毁水废,每遇气候枯燥,常酿为苦旱之灾。据古今汗青记录,自商周至清宣统三千余年中,有究竟可查考的灾荒竟达一百六十六次之多。此中水患十五次、蝗灾十二次、蝗兼水灾十次、蝗兼水患一次。其他一百二十七次皆为水灾,均匀每二十年有一次水灾。若以近代由明清之交算起,五百年中,水灾就有四十八次,均匀每十年一次。由此可见关中地区水灾之频繁,饥荒的凶烈了。远如明崇祯十三年,近如光绪3、四两年,因水灾百姓饿死大半,其惨状令人不忍目睹。也是以关中便有了“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的农谚传播下来。
红玉回身出了房门,周莹则瞧着桌上的纸堆忍不住苦笑起来。
周莹不肯和红玉多磨嘴,说:“你去把王坚请来,我有事和他筹议。”
“郑白渠颠末千百年养护利用,到了清朝乾隆二年,渠又颓坏,现在只能灌礼泉、泾阳、三原三县六万多亩地了!水利失修,遇旱人就得饿肚皮,死人。少奶奶已见过了,要不你能拿出三百多万斤粮食施助哀鸿?”
为了防旱救民于水火,历朝历代通过兴建水利,筑渠垒坝建塘灌溉农田来处理面对的灾害攻击,才庇护了民生,促进了出产。
“秦始皇即位初年,筹办按打算慢慢兼并六国,实现同一中国的宏伟目标,当时,秦国兵强马壮,唯粮食因长年干旱不能包管产量,发兵之事遭到影响。秦始皇正苦于无策,忽有人陈述说,有一韩国人自称有复兴水利、进步粮食产量之策,但愿觐见皇上。秦始皇听报大喜,忙令韩国人入朝,经问,方知献策人叫郑国,是个水利专家。郑国向秦始皇讲了复兴水利的好处,秦始皇听得津津有味,不竭点头嘉奖郑国见地奇特,颇具吸引力,终究采取了郑国定见,派郑国去勘察水源地形,为兴建水利做前期筹办。”
百里说了一大堆,大抵是口干了,这才端起茶碗一口气喝了半碗,然后捋着胡子笑道:“我干脆再讲个故事给你听吧。”
百里一时语塞,他还真没想到这很多看似简朴,实则啰嗦庞大多变的详细题目,以是想了半晌才说:“我只考虑到只要先找到愿出钱的主,再考虑详细的事,若没人愿掏钱,榨干我这把老骨头,也走不到老龙头,勘察郑白渠有啥用处?”
周莹虽不懂水利,但也知规复郑白渠灌溉服从,毫不是几句话的事,除需求薄弱资金包管外,尚要有充足的技术力量,多量的劳工和后勤保障,而这些,则不是某一个或几小我能为的事,贫乏了这些不成少的前提,抱负再好,打算再精密,也会变成一张能看不能派上用处的白纸。是以,她问百里:“你老能招募到足以胜任的专家和工匠吗?你对郑白渠淤塞破坏环境做过实地勘察吗?对工程所需银两做过计算吗?有人情愿为修复郑白渠而与各方联络,对峙始终,处理所碰到的困难吗?工程所需劳力招募、办理等诸多详细事件,如何安排?你老心中可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