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吴商妇(晚清女首富周莹传) > 第83章
百里一时语塞,他还真没想到这很多看似简朴,实则啰嗦庞大多变的详细题目,以是想了半晌才说:“我只考虑到只要先找到愿出钱的主,再考虑详细的事,若没人愿掏钱,榨干我这把老骨头,也走不到老龙头,勘察郑白渠有啥用处?”
时过半月,百里又进了安吴堡,对周莹说,他找到十几名懂行识水知地理的专家和工匠,他们愿和他一道去勘察郑白渠故道,周莹没再多问,给了他一万两银票说:“祝你老旗开得胜。”
百里告别走了,周莹面对一大堆写满书画满图的纸张,建议了呆。
周莹扑哧笑道:“你个丫头家懂个啥?百里人虽穷,但他热情于公益奇迹的精力,却值得我们尊敬。咱泾阳县、渭北地区和关中若多几个百里,保不准郑白渠早二十年前就修复了!”
周莹一听,内心笑不是叹不是,但又不肯伤了白叟自负和固执于公益的一片热情,便说:“你老看如许好不好?我先帮助一万两银子,你老构造懂行的人,去对烧毁的郑白渠故道做番实地勘察。如果工程量不大,花消有限,能在短期内疏浚,我便去找官府,请官府出头露面,捐献筹集资金。我想官府再无能,再败北,总不至于连明摆着的可在朝廷面前表功请赏的事也不闻不问。”
四个月很快畴昔,百里和他的朋友们踏勘完郑白渠废毁故道,背着一捆勘踏记录质料、图纸和对工程预算工料,三进安吴堡。周莹不厌其烦地一一看过,因为对工程贫乏应有知识,很可贵出一个同意和否定的准话来,但她看懂了百里等人所画图形、工程预算。从勘察记录质料上看,规复郑白渠,需由泾谷吊儿嘴开端。吊儿嘴山岑岭突,谷深百丈以上,山陡石坚,要在上面修堰筑坝引水入渠谈何轻易!再看笔墨申明,百里等拟通过修引水洞、回水洞、河堰低堤、洞闸等作为配套工程,全需由会技术懂行的工匠完成,只要整挖旧渠开新渠可由浅显民工为之,全数工程下来,少则需时五年,多则需经十年不间断劳动,要花去一百万两以上银子,这还不包含工程不测花消。在如此长的工期内,谁敢保不产抱病伤之事?请医用药,也需一笔银两。估计下来,没有一百四五十万两银子做基数,就没法动手安排修复郑白渠工程,郑白渠故道也只能是一条无用的废渠了。
百里想,周莹的话有事理,便说:“有你帮助,勘察郑白渠就不愁了,我这把老骨头,就是撒在郑白渠道上,也心对劲足啦。”
“官府靠得住吗?”百里说,“自鸦片战役至今,朝廷已败北透顶,赃官贪吏横行,买官卖官成风,置公众于水火,怕洋人如畏虎,杀百姓如拍蚊蝇,如许的朝廷官吏,你想让他拿钱为民造福,满是白日做梦!以是说,要解百姓于水火,眼下唯有自救一条路。”
周莹点头道:“这话也有事理,官府希冀不上,只能靠官方力量办力所能及的事了。”
本来泾阳县所处渭河北岸平原,古称渭泊,太古时乃一大湖,唯山湖通海,故含盐卤质。后大湖垂垂填淤变成桑田,其淀质为泥沙及黄壤,有水挟入者,有风扬播者。因为盐卤质久而不化,关中地区地盘含盐碱重,虽经数千年风化垦殖,土质大有好转,但到清末期间,蒲城、富平、渭南一带,仍为荒瘠之地,泾阳、三原、临潼、大荔等地,掘井取水,碱含量很大,苦而发涩,食之不甜,灌田有害。虽有泾水、冶水、清河、浊河、石川河和渭河贯穿其间,郑国渠亦久用于灌溉,但经历代战乱,沧桑剧变,渠毁水废,每遇气候枯燥,常酿为苦旱之灾。据古今汗青记录,自商周至清宣统三千余年中,有究竟可查考的灾荒竟达一百六十六次之多。此中水患十五次、蝗灾十二次、蝗兼水灾十次、蝗兼水患一次。其他一百二十七次皆为水灾,均匀每二十年有一次水灾。若以近代由明清之交算起,五百年中,水灾就有四十八次,均匀每十年一次。由此可见关中地区水灾之频繁,饥荒的凶烈了。远如明崇祯十三年,近如光绪3、四两年,因水灾百姓饿死大半,其惨状令人不忍目睹。也是以关中便有了“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的农谚传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