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交叉着说些妙闻轶事吸引主顾,再请主顾肆意遴选。有的主顾是茶也喝了,烟也抽了,挑了半天一件没买,他们仍然笑容相陪,请主顾下次再来遴选。
下次再来了,仍然热忱接待,不厌其烦地揣摸主顾的心机,投其所好,毕竟能做上他的买卖。老翰林袁励准同琉璃厂雅文斋古玩铺经理萧书农谈天时说,他女儿到鸿兴德古绣庄去遴选刺绣衣料,挑来挑去,人家也不烦,尽量使她对劲。她去了三趟,每次都热忱接待,最后心对劲足选到称心快意的刺绣衣料。
绣货行畅旺期间,在北平是“有行无会”,没有商会或同业公会。北平沦亡后,在日伪逼迫下建立刺绣业新民分会。1944年改称同业公会。1953至1956年称之为特种工艺品制造业。
古绣庄从姑苏收买新刻丝,在室内挂在墙上,闭户焚香,用香薰的体例,将新刻丝薰成古色古香。他们也从北京东小市买来庞杂破裂的旧刻丝,请人加工修复,再出售,获得高利润。
道光年间,明朝画家徐渭的长卷泼墨花果画,保藏家、书画家不吝重金征购,传播至今够得上国宝文物了。当时翰林院编修陈介祺,道光进士、国史馆总纂何子贞,北平布政史李寄云等文职官员是博古斋的常客。祝锡之在陈介祺来博古斋抚玩青铜、汉印时,取出徐渭《泼墨花果写生》长卷,共同赏识。陈介祺没买古印、鼎彝,买下这幅长卷,传闻才花三百两银子!
然后顺藤摸瓜似地再向主顾耐烦讲解这件绣货的称呼、用处、来源、并申明是甚么朝代的、那位名流利用过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