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抬着二娘子浩浩大荡归去,蒲桃正趁着日头幸亏天井中翻晒冬衣。
竟轻描淡写地以“年幼无知”为借口将姜昙生摘了出去,若她真的是八岁的姜明月,必定是以对嫡兄心生怨怼。
钟荟闭着眼睛在床上躺了会儿,左等右等还不见大夫来,曾氏像生了根似地坐在张胡床上,好整以暇地守在她床榻边,时不时地还要“忧心忡忡”地拿绢帕擦拭擦拭她的额角,行动时袖子悄悄扫过钟荟的鼻端,袖子里约莫藏了香囊等物,一阵香风扑鼻而来,钟荟再也装不下去,打了个喷嚏,嘤嘤醒转过来,揉揉眼睛,迷迷瞪瞪地四下打量一回:“咦?我不是该在琅嬛阁罚跪的么……母亲您如何来了?”
“怨不得阿兄,是女儿口无遮拦惹得他活力……”钟荟嘴上善解人意,脸上神采却隐埋没着怨忿。
其他庶子庶女大多随各自生母住在园子西北角,姜悔和三郎姜恪年事稍长,生母又都不在这府中了,与父亲的婢妾混居一处天然多有不便,早几年曾氏便拨了前头一个堆杂物的小偏院安设他们。
这个小院子地处偏僻,天井也狭小,姜悔住的还是坐南朝北的倒房,原是储物的,窗户局促,潮湿阴冷又暗淡。
蒲桃非常讶异,二娘子一贯对这个庶兄视若无睹,不知本日在琅嬛阁产生了甚么事,倒叫二郎入了她的眼,不过讶异归讶异,她却只是应了声,取了钥匙翻开镶银紫檀木箱子,从姜明月这些年林林总总攒下的金银花锭、饼子中挑出一块,用青锻囊装了。
***
曾氏一马抢先走在前头,一见蒲桃和季嬷嬷,焦急道:“你们快来帮手,二娘子晕畴昔了,从速服侍她回屋里躺下,搬动时谨慎别磕着碰到。”
蒲桃不过一时半刻便一一备齐,钟荟坐起家,用朱砂笔随便圈划了一些字句,递与蒲桃道:“装个匣子一起交给二兄,还是你亲身去一趟吧,替我带句话,此书我读不太懂,劳烦二兄得空时将圈划之处与我疏一疏。”
钟荟躺在床上看着她繁忙,心道蒲桃就是这点好,内心藏得住话,从未几嘴问东问西,想了想,又叮咛道:“你再去趟西厢,靠南墙从西往东数第二个架子,自上往下第三排,靠左第四册和第五册书,取了叫阿杏……等等……还是先取来与我,再拿支小笔,调些朱砂。”
钟荟天然晓得与庶兄走得太近不免惹老太太不喜,不喜便不喜吧,她钟十一娘何曾看别人眼色行事了?只要芯子还是这个,换十次壳也不能够。
谭氏当年不明就里地跟了个没出息的仆人,起先对襁褓中的婴儿另有几用心疼怜悯,经年累月地地消磨在这暮气沉沉的屋子里不见天日,目睹着同一批入府的老妈子披金戴银好不风景,久而久之怨气便越来越深重,一张嘴也更加没了把门。
早有仆人领命套了车去城东医馆请大夫。
钟荟没料错,姜悔在水边跪足了三个时候,起家时腿脚几近没了知觉,肚腹中一阵阵抽疼,青白着一张脸,勉强由小僮阿宝搀扶着一瘸一拐地往回走,到半道上便忍不住扶着廊柱吐了一回。
曾氏前脚分开,大夫后脚便到了,因是女眷,请来的这位比秦夫子还老,走两步路浑似要他的命,一起上把领命的奴婢急得火烧火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