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目食?目食者,贪多之谓也。古人慕“食火线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着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流作诗,烦则必有累句。极良庖之心力,一日当中,所作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就使帮忙多人,亦各有定见,全无规律,愈多愈坏。余尝过一商家,上菜三撤席,点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将至四十余种。仆人自发欣欣对劲,而我散席还家,仍煮粥充饥。可想见其席之丰而不洁矣。南朝孔琳之曰:“古人好用多品,适口以外,皆为好看之资。”余觉得肴馔横陈,熏蒸腥秽,口亦无可悦也。
淡菜煨肉加汤,颇鲜,取肉去心,酒炒亦可。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然宣、成、嘉、万窑器太贵,颇愁毁伤,不如竟用御窑:已觉雅丽。惟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若板板于十碗八盘之说,便嫌笨俗。大略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锅,煨煮宜砂罐。
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酣蛤之类是也。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烧,则无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鱼临食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胶粘者,死肉也。明显鲜鱼,而使之不鲜,可爱己极。
选用须知
配搭须知
戒火锅
《随园食单》
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吝物力。鸡、鱼、鹅、鸭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弃也。尝见烹甲鱼者,专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鲥鱼者,专取其肚而不知鲜在背上。至贱莫如腌蛋,其佳处虽在黄不在白,然全去其白而专取其黄,则食者亦觉索然矣。且予为此言,并非俗人惜福之谓,借使暴殄而无益于饮食,犹之可也;暴殄而反累于饮食,又何必为之?至于烈炭以炙活鹅之掌,刺刀以取生鸡之肝,皆君子所不为也。何也、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成也。
疑似须知
1哀家梨:传说汉朝秣陵人哀仲所之梨,实大而味美,入口消释,当时人称为“哀家梨”。这里是比方愚人不辩滋味,得好梨仍蒸食之。
本分须知
墨客美周公而日“笾豆有践”(1),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2)。古之于饮食也如果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日:“一世父老知居处,三世父老知服食。”前人进1离肺,皆有法焉,何尝轻易。“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贤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挽救须知
变更须知
戒强让
上菜须知
海鲜单
淡菜
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脾气,寄人篱下。尝见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窝四两,涓滴有趣,人争夸之。余笑曰,“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可贩不成吃,虽多奚为?若徒夸面子,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则代价万金矣。其如吃不得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