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包拯
因为故乡父老的奉劝,包拯才分开故乡,分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40岁摆布的中年。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驰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因为本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剥削,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承担。包拯命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命量,向朝廷进贡。而他本身,直到离开端州,也未曾想要一方端砚。
包拯的幼少年期间,深受父母宠嬖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其孝敬父母。与包拯同期间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首要不是指读书和文明水 平,而是指不懂情面油滑。欧阳修实在不是贬低包拯,而是以为 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当给他以 更合适、得当的官职。
包拯法律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获得了充分的反应。庐州是包拯的故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觉得可得其庇护,干了很多仗势欺人,乃至扰乱官府的犯警之事。包拯决计大义灭亲,以示鉴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远亲为忌,在公堂大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今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权知开封府时,包拯也做了两件深得民气的事。一是清算吏风,鼎新诉讼轨制。开封府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告诉。因为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常常借此欺诈讹诈,营私舞弊,而有委曲者常因送不起财帛而告状无门。包拯肃除此弊,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委曲,因而审案也更能公道公道。二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称蔡河,原自东京至通许(今属河南),中转淮河。后为了水运之便,又改过郑引闵水汇入,使之流量大增。时惠民河常涨水为患,大水时“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栰渡人”。包拯查知河水众多的启事乃“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决然命令,将统统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圃、水榭全数拆毁,使河水得以通畅。有些权贵持伪增步数的地券与包拯相争,包拯皆通过实地测量、考证,揭露其伪,并上朝劾奏,要求严惩。东京多皇亲国戚、达官权贵,素以难以管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凡以私家干系拜托者,一概回绝,因此将东京管理得“令行制止”。也正因他法律严峻,不秉公交,“威名震惊都下”,在他以天章阁待制职名任知谏院时,弹劾权贵,“贵戚寺人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老练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枢纽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性,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二者连络起来,便是包公。不怕权势,勇于顶风办事,在宋朝不是轻易的事。那错综庞大的干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好处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络在一起。要突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庇护地主贵族好处的收集,谈何轻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寺人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