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包拯
包拯的严于律己,廉洁著称也是非常凸起的。23岁时包拯遭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申明大盛,故乡有一大富之家曾聘请他赴宴叙谈,一名李姓同窗欣然欲往,而包拯却严厉地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可见他为官前即建立了从政不秉公交的志向。端州以产砚闻名,端砚向来是文人士大夫寻觅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时不但肃除了诸前任在“贡砚”数额以外,加征数十倍,以饱私囊和贿赂权贵的流弊,并且任满拜别时“不持一砚归”。1973 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时,在包拯及其子孙墓中仅发明一方浅显砚台而无端砚,也足证史载之确。包拯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但如此说,并且还躬身力行并教之于后代。为使子孙永志其教诲,包拯订立了一则《家训》,“后代子孙官吏,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以后,不得葬于大茔当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还将《家训》雕刻于石碑,直立于堂屋东壁,以明示先人。包拯宗子包绶、次子包绶、孙包永年,皆居官廉洁,颇获世人好评,实与包拯的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朴直得近乎固执,乃至另有些不近情面,但是,这也恰是他与一些庸吏的底子分歧。包拯以其政绩和操行动人恋慕,因此包拯归天的凶信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慨;感喟之声,闻于衢路”。同以强直敢言著称的吴奎在所作《包公墓志铭》中称:“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并盛赞包拯“极力于亲,尽瘁于君。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自始及终,言行必一,……惟令名之洁白,与淮水而悠长。”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落款记》碑,上刻 183 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代,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传闻这是因为人们在抚玩碑记时,因为敬佩包拯而常常用手抚摩指导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性,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二者连络起来,便是包公。不怕权势,勇于顶风办事,在宋朝不是轻易的事。那错综庞大的干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好处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络在一起。要突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庇护地主贵族好处的收集,谈何轻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寺人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