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2章 袁崇焕评传(11)
为了与满清作战,万历末年已减轻了对官方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当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天下岁出不过四百万两摆布),国度财务和天下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明末民变四起,首要启事便在百姓承担不起这沉重的军费开支。[8]
该年闰四月,加袁崇焕太子太保的头衔,那是从一品,比兵部尚书又高了一级。到了下个月,便产生了杀毛文龙事件,这又增加了崇祯内心对他的不满和惊骇。
他能够和察哈尔蒙前人谈和,付给金银以调换战役。因为明朝的江山是从蒙前人手里夺来的,明朝承认蒙古是职位划一的敌国。
必须假定缔结和约只是临时停战,两边随时能够粉碎战役而重启战端。目前一向打下去对我方比较无益?还是停战一段期间再打比较无益?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在崇祯二年(公元一六二九),那是己巳年。再早一百八十年(一四四九),一样是己巳年,我另一名同亲杭州人于谦为明朝立了安邦定国的大功。那一年产生土木堡之变,天子为蒙前人掳去,于谦击退内奸,安宁了国度。于谦恭袁崇焕都是兵部尚书,于做总督,袁做督师,职位相称。[1]两人厥后都为天子正法,都是明朝着名的大忠臣。
[3]关于这场谈判,因皇太极称帝以后再主动撤除,又向明朝要求发印而不得,在满清方面是遭到严峻屈辱,以是清方官文书中都无记录,或有记录而厥后都删去了。但清内阁档案中还保存皇太极天聪四年向中国群众颁示的一道木刊谕文,此中公开承认这件事:“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承平,故频频差人讲说。无法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觉得天与地盘,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勉强至此,仍复不允。”
当时袁崇焕刚出山海关,还未建功。明朝独一能与清兵打一下的,只要毛文龙一军,以是他名誉相称大。当时董其昌曾上奏说:国度只要有两个毛文龙,努尔哈赤可擒,辽地可复。他这道奏章,当然只要书法上的代价,但由此也可见到普通朝臣对毛文龙的观感。毛文龙不竭升官,升到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天启天子提到他时称为“毛帅”,不叫名字。
[7]崇祯五年,宣府巡抚沈棨和清军立约互不侵犯,崇祯便把兵部尚书熊明遇撤职查办,沈棨下狱。而后他更下旨给守边的官员,任何人不得与满清有片纸只字的交通。
回绝和满清缔和,是崇祯平生最大的笨拙。他初即位时断根魏忠贤逆党,措置得非常夺目,因而臣下大捧他为“英主”。他今后就飘飘然了,真的以“英主”自居,以为“英主”决不能和背叛的“建州卫”让步。在明朝君臣的看法中,“建州卫”始终是中国天子部属一个小官的领地,天子决不能跟小官谈和。至于使得天下亿万群众活不下去,那是另一回事,天子的庄严不能有涓滴侵害。
如果是前者,当然该当决然回绝;如果后者,便可考虑接管,需求时乃至还须尽力图夺。在当时的局势下,建立和议明显于明朝有严峻好处。非论从政略、计谋、财务、经济、群众糊口那一方面来考虑,都应与满清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