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2章 袁崇焕评传(11)
袁崇焕回任以后,宁远、锦州、蓟州都因欠饷而产生兵变,当时天然不能与清兵开仗,因而与皇太极又开端了和谈,用以迟延时候。皇太极对和谈向来极有兴趣,当即作出主动的反应。袁崇焕提出的先决前提,是要他先撤除帝号,规复称“汗”。皇太极竟然答允,但要求明朝天子赐一颗印给他,表示正式承认他“汗”的职位。这是自居为明朝藩属,原是对明朝极无益的。但明朝朝廷不估计情势,不研讨两边力量的对比,对峙非毁灭满清不成,当即回绝了这个要求。[3]
仇敌提出战役建议,是不是能够接管,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该当按照如许的原则来加以考虑:仇敌的和议是不是一种诡计手腕,目标在全部灭亡我们?还是仇敌因经济、政治、军事、或社会的启事此确有战役诚意?
军饷该当由户部(财务部)付出,那是公帑,崇祯年间,除了每年应收的赋税赋税以外,还加派“辽饷”(指定用于对于满清的军费)、“练饷”(指定用于练兵),两项军费的加派在崇祯末年每年超越二千余万两。在崇祯初年,当会少一些,但也不至于对锦州、宁远的国防军队欠饷达四个月之久。锦宁火线是当时最首要吃紧的国防要地,别的处所能够欠饷,锦宁火线千万不能欠。公家库房没有钱,天子的私房钱(内帑)却多得很,告急关头,向天子暂借私房钱,也是合情公道之事。但崇祯立即不舍得而勃然大怒。据《明季北略·卷五》载,当李自成在山海关外打了败仗而仓促逃离北京之时,发明皇家内库“旧有镇库金积年不消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如许大笔银两,借出来发清欠饷,何乐而不为?士气大振之余,还可进而光复辽东,同时施助哀鸿,减弱“流寇”的力量。把几千万、几千万银两积在内库当中,不知又有甚么好处?宁远兵变索饷,厥后以七万两银子处理,可见发清欠饷,并不需求一笔很大的款项。三千七百万锭银子,每锭五百两恐怕太多了些,就算每锭只要十两,一共也有靠近四亿两的巨款。
对峙政治原则,本来不错。但是政治原则是要以精确的战略来贯彻的。完整忽视详细的实际环境,把国度与群众的存亡存亡置之不顾,和“贤明”两字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更精确的描述词是“昏愦”。
必须假定缔结和约只是临时停战,两边随时能够粉碎战役而重启战端。目前一向打下去对我方比较无益?还是停战一段期间再打比较无益?
如果是前者,当然该当决然回绝;如果后者,便可考虑接管,需求时乃至还须尽力图夺。在当时的局势下,建立和议明显于明朝有严峻好处。非论从政略、计谋、财务、经济、群众糊口那一方面来考虑,都应与满清媾和。
为了与满清作战,万历末年已减轻了对官方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当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天下岁出不过四百万两摆布),国度财务和天下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明末民变四起,首要启事便在百姓承担不起这沉重的军费开支。[8]
天启七年正月,清兵征朝鲜,因为毛文龙不竭在火线骚扰,因而分兵去攻他所驻守的铁山。毛文龙大败,逃上了皮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