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定额说的还是不增不减,而这永不加赋,听起来仿佛还把“不减”给抛弃了。朝廷现在每年账面上有三千万两银子的支出,可不管是国库,还是处所,亏空已经是一锅焦糊,谁也不敢随便乱揭。
是 由】.
看来得筹办着朝广东那帮军政官员提早放点风了,萨尔泰打着的小算盘,他天然预感不到,要放出去的这股风,终究会吹在一只穿越时空而来的小胡蝶身上……
思路翩跹之间,李光地进了配房,一干中书们打千拱手,李光地微微点头,见到了吏部侍郎萨尔泰,随口问了一句“杨津叩阍一案的题本,可都参透了?”。
想到终考命,李光地的心机转到了身上,这终考命到底又下落在哪呢?看来得补点德行才好,张伯行得保,另有被戴名世案牵涉出来,现在还关在牢里的方苞……
交代了上谕的草拟,李光地走出大殿,朝大殿一侧的配房走去,那是他们这些插手朝会的大员们歇脚的处所,李光地还得等初稿拟好,趁便在这段办理本章。
接着其他大臣们也纷繁把事情想通透了,这底子就是把烂肉烧成酱肘的活动,既得名又得利【2】。李光地一番话就把这事磨得亮光剔透,难怪这位仁君圣上会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
听李光地说到“三千年未有之仁政”,康熙轻咳一声,这一刻也没能完整粉饰住的情感,连挥袍袖,表示诸卿平身。
赵申乔嘴角微微一抽,他最早明白。
不等大臣们颁发定见,康熙一锤定音如此甚好,就依这意义,拟谕明发。”
世人的视野无声地来回着,都想起了一件旧事。四十九年江南亏空案,江苏布政使宜思恭任内亏空四十六万两。固然大师都这银子的去处,却没人敢说,但亏空被揭了出来,从县府到督抚都得赔付,谁也不肯背这黑锅。户部尚书张鹏翮两下江南,都没查出来,实在也是跟着处所一起装傻,搞出一桩咄咄怪事。最后还是皇上的面子挂不住了,不得不承认这亏空多数来自南巡,取出内帑银子抹了此事。
李光地看了一圈,点中一个年纪比他小不了多少的翰林。此人不但文才出众,和一样,也曾有过大起落,为此还改名发愤,此事托付给他应当靠谱。
李光地满脸红晕地喊着,再度跪伏在地,牵得诸位大臣又从速埋头叩拜,同宣称贺。
本来说到“永为定额”,就算是个姿势,也都是自缚手脚,大师都想着对付了事,谁知这李光地跑得更远,竟然丢出了一个“永不加赋”!【1】
“都说我毒蛇,我看这李光地才是真正的毒蛇。永为定额,既是不减也是不加,可李光地嘴巴一张,只提永不加赋,这就成了‘三千年未有之仁政’!朝廷丁银每年不过三百来万两,向来都征收不齐,还常常压得处所出事。诸多处所本就按着定额在征,广东府县案,不就是因为这丁银上的肮脏才闹出来的?想加都加不了。皇上的心机被李光地这么一打磨,听起来动静挺大的,实在并不影响赋税底子。这李光地的道学心肠,的确到了七巧小巧之境……”
李光地淡淡问着,萨尔泰哑然无语,他一个萌补出身的满人,哪晓得那么多笔墨上的弯弯绕绕。
萨尔泰一边说着,一边心想,凑趣这个汉臣,也不算没了骨气,毕竟人家张口就能处理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