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常日重视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内含侈炼之旨也。更要重视建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涵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2.炼习吐纳,最好连络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相互增益。炼技击者,亦能够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毕竟落于下乘,且于摄生无益。
《太上老君说常平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民气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天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工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弭,后念不生,日久天然心底平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乃至于有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4舌抵上腭。
起首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企图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如许口呼鼻吸三次。
3口须塞兑。
3.静功的层次
8,即此一法,已为摄生不二法门。但这在中华道家修炼当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学习可也。
行炁既久,成为天然,即便不消意领,气味自回丹田以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还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步将有为之法,归于有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来往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工夫。”积久谙练,故意化为偶然,成心化为偶然,则可使心神获得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此中效验不成思议。
2两耳返听。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浑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苦涩满口,丹田暖和,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呼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浮泛畅快,妙不成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当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境地,仙道不远矣。
《青华秘文》阐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常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谙练。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各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5.荤腥香辣之物,倒霉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重视。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天赋之炁组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天赋之炁散而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平淡饭食,以养真厢。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成不知。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以为做静功偏于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干系,实在不然。道家静功之奇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穿在内,成为一部修炼*。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因而通过静功筑基,能够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地步,这也恰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标之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