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看了诗以后,那“才子”两个字还能勉强留一留,绝世就还是删了吧。
他看了看第一篇与草稿无异,便直接在题目旁画了红圈,写上考语,然后开端看《春秋》。
他连读了几遍,起先只觉着他词理优长、文势陡峻,厥后从那种气势中摆脱出来,才稍稍觉出文章也出缺点——
太简练朴素了。
宋时上前交卷子,方提学招了招手叫他畴昔,要给他做个口试——普通来讲都是第一场测验后转天再口试,不过他交卷子交得太早,龙门还没开,这工夫也是白在门边等着,方大人干脆就想多考他些东西。
固然宋、齐两都城有不奉天子之命,私行举兵讨伐诸侯之罪,但题目将两战并列,让考生以这两段为题,必定不是简朴的让人一同攻讦。读题的时候要先细心体味题中两段笔墨,两段笔墨中的主语是有奥妙差别的。
宋时那篇《春秋》从一破题就词严义正,得《春秋》本义,可说先声夺人。而从承题、起讲、八比、大结又步步相承,将尊王、伐不义之理一脉贯穿,气舒词雄,读起来如悬河泻水,说不出的痛快。
他小时候就跟方仲永一样被兄长带着到处展览过,厥后更是做了进士弟子,又跟容县、武平的墨客儒士多有来往,指物作诗也算本职了,不大怕考。不过方大人考的和他畴前作的、用以夸耀天姿才学的作法不一样,既不指物也不抒怀,而是“赋得诗”。
考吧!不要因为他是个穿越者而顾恤他!
发凡以后,便按原题中宋、齐两国之事,分四扇八股论句豪情批评:
明尊王、讨不臣之义,使后代乱臣贼子不得不有所害怕。
方大人监考倒是要监一天的,长日无事,便叫人糊了最早交上来的几人的卷头,先挑出宋时那摞稿纸,拿回桌上细看——
宋时提着篮子,清算了剩下的纸笔,老诚恳实到龙门等待。福建学子才调高的多,不一会儿龙门那边便凑够了人,先放了第一批人出去。
方提学悄悄“嗯”了一声,脑袋都不动,考虑着夸了一句:“才情敏捷。见诗如见蓬莱清景,清昀欲流。好了,本官已见过你的才学了,你先去龙门等着,待会儿凑够了人数便归去吧。”
也就是摘前人诗句为题,以五言八韵为限,如唐宋时的试帖诗。
文章都交到试卷官手里了,不必再考甚么,方提学因而问他:“你可会作诗么?本官倒要考考你的诗才,你可敢劈面作来?”
凭这篇文章,便足以压一县生员,在《春秋》房里悄悄取个经魁了。
方提学随口吟了一句“云补苍山缺处齐”,就让他以山为韵,劈面作来。
且朱子曾说,治《春秋》只当以史乘治之。此文代圣立言,非代胡氏立言,但遵经传,何必到处依《胡氏传》!
这个小小的辨别,并不是因为前者指代雄师,后者指代会盟的公侯,而是表示了史官对这两场挞伐的主持者评价的差别:按《左传》中,齐桓公讨伐楚国半途,逗留在陉亭,向楚臣宣布的讨伐来由便是楚国不为周王朝上贡苞茅,影响了天子祭祖。祭奠是国度大事,齐桓公为朝贡、祭奠事讨伐楚国,固然未奉天子之令,却也有尊敬周天子权威的意义。
郑朝学术持续宋朝,《春秋》重《胡氏传》,而胡安国事二程门下私淑弟子,胡传中常以义了解《春秋》,尊王攘夷的思惟极其激烈,并且特别正视以“天理人欲”解释文中写法、称呼的纤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