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分歧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有为自化,平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窜改於有为,故著书辞称奥妙难识。庄子散品德,放论,要亦归之天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品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获咎於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後开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成不察爱憎之主而後说之矣。
老子脩品德,其学以自隐知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相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高低篇,言品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能够吾说当之。
所说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於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偶然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之不成不知也。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略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究竟。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於後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或谓: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夫龙之为蟲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当时则驾,不得当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大德面貌若愚。去子之高慢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以是告子,如果罢了。”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觉得罔,游者可觉得纶,飞者可觉得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本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非见韩之减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上於功实之上。觉得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表里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