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默笑着对罗英说道:“我们小酌几杯,如何?”。
康祺举杯发起,向李序南笑道:“李大人,你现在也是我们知府衙门的人,要替我们说话才是啊”。
仲逸有些为莫非:“就你我二人,在都城还能找谁?翰林院的?还是户部的?”。
从中拉拢之事,天然就非他莫属了。
仲逸心中不由悄悄发笑:“街上店家、伴计,乃至于行人,只如果被问到的,答复无一例外:我们碰到一个好知府,日子过得不错,都安居乐业了”。
罗英重重点头回应:“好,最好不过了”。
李序南的定见很明白:“此事,还要借助都城的力量,不然,单凭你我二人,恐怕是没法破此局”。
归正都是灾情而至,又不是他管理无方,说说也无妨。
要说这最喜形于色的,还是罗英:只要仲逸来了,他也就闲不住了。
所谓有利不起早,吃力心机,几近超规格欢迎,本来是有目标而来。
都是在衙门做事之人,程默天然明白官吏之分,他此行目标是卖力仲逸的安然,现在到了知府衙门,又有这位李大人在,那便是最安然的了。
这酒喝得,本身都没掌控做到的事儿,反倒要答允下来。
“礼部尚书袁炜,另有我们刑部的樊兄”。
若换到平时,恐怕任何一个京官,都不会决计为某个处所说如许的话,而天子更不会问到详细哪个处统统何灾情。
但此次,却不一样。
当然,提及本地百姓的同时,若能让天子问起一句:榆林府的知府是谁?干的如何样之类的。
当然,若能免除一年税赋,他更是最大收益者,此中的事理不言自明。
李序南微微点点头,仲逸此言绝非客气,即便洞察出康祺的伎俩,但若真能做成此事,对老百姓来讲,还真是件大事儿。
一正一反,非常风趣。
不消说,这个任务天然落在李序南的身上:从知府衙门来讲,他是五品同知,从与仲逸的干系来讲:他也曾是户部的主事,二人之前在蠡县也有来往。
仲逸来榆林府恰是为体味民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康祺恰好紧抓仲逸此次‘体味民情’这个差事不放,在为百姓减免税赋上做文章,真是煞费苦心。
房中只剩李序南与仲逸,他这位新上任的五品同知,对知府衙门的事儿,天然比仲逸更加熟谙。
“都城?”。
而对康祺而言,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美事:若能在天子面前露个脸,说不定升一级,也不是没有能够。
“康知府所言甚是,特别客岁,本地旱情极其严峻,听本地很多耕农说,看模样,本年十有八九,又是颗粒无收”。
仲逸以一个翰林院六品的口气,持续道:“何况,仲某也只是个小小的翰林六品,虽有些便当,但能不能做成此事,只能说:极力而为”。
傍晚,知府衙门。
见过衙门里的各位头头,晚餐后,仲逸便来到李序南房里,二人也总算是有点独立空间。
世人只是酬酢客气,却不说要紧之事,毕竟初度见面,还是有所顾虑的。
…………
若获得的是必定的答复,那就是不测之喜了。
罗英打趣道:‘仲大人与李大人都是‘文人’,我们习武之人,相同起来,总归有些困难。不过,现在不消担忧了’。
“罗兄弟,何不现在带我去我们住的处所看看?这一起劳累,就想歇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