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序南的定见很明白:“此事,还要借助都城的力量,不然,单凭你我二人,恐怕是没法破此局”。
而对康祺而言,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美事:若能在天子面前露个脸,说不定升一级,也不是没有能够。
本来如此。
“西北之地,长年干旱少雨,农户收成不好,百姓门又靠天用饭,像牧马、丝绸、茶叶、陶器,这些特性,又没法培养。苦啊……”。
“仲大人,本日康某做东,略备薄酒,他日回京之时,我们榆林府的事儿,还请仲大人千万多留意”。
“罗兄弟,何不现在带我去我们住的处所看看?这一起劳累,就想歇会儿”。
“好,好好好,只要仲大人有这句话,就感激不尽了”。
仲逸的这些经历,天然与他无关,但起码能够申明一点:仲逸在天子面前,是能说的上话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康祺恰好紧抓仲逸此次‘体味民情’这个差事不放,在为百姓减免税赋上做文章,真是煞费苦心。
康祺举杯发起,向李序南笑道:“李大人,你现在也是我们知府衙门的人,要替我们说话才是啊”。
李序南微微摇点头:“我现在已分开户部,而你们翰林院,是无权直接过问此事的,思来想去,只要两小我能够”。
罗英打趣道:‘仲大人与李大人都是‘文人’,我们习武之人,相同起来,总归有些困难。不过,现在不消担忧了’。
“是是是,我们西北偏僻之地,还请朝廷多多虐待才是”,一旁的王通判也顺着康祺的意义酬酢几句,几次向仲逸敬酒举杯。
若换到平时,恐怕任何一个京官,都不会决计为某个处所说如许的话,而天子更不会问到详细哪个处统统何灾情。
傍晚,知府衙门。
…………
都是在衙门做事之人,程默天然明白官吏之分,他此行目标是卖力仲逸的安然,现在到了知府衙门,又有这位李大人在,那便是最安然的了。
从中拉拢之事,天然就非他莫属了。
归正都是灾情而至,又不是他管理无方,说说也无妨。
一正一反,非常风趣。
康祺再次举杯发起:“康某就代全府百姓,再敬仲大人一杯”。
罗英重重点头回应:“好,最好不过了”。
仲逸以一个翰林院六品的口气,持续道:“何况,仲某也只是个小小的翰林六品,虽有些便当,但能不能做成此事,只能说:极力而为”。
一旦回京以后,必将会被问及本地百姓的环境,提及灾情,提及百姓之苦,再借机恳请免除税赋之事,也算顺理成章的事儿。
当然,若能免除一年税赋,他更是最大收益者,此中的事理不言自明。
二人几近是同时想到。
“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