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逸笑道:“翰林院任务严峻,御史关乎法纪,文大人爱好诗文,怕是只能作为闲暇时的一种爱好了”。
一旁的樊文予气定神闲,不时随便来一句,便将他又吓得够呛。
樊文予放动手中的东西,不紧不慢走上前来,和颜悦色道:“不焦急,渐渐说”。
后院一角,曹春四下望望,而后举手重重击掌三下,两名年青男人立即走了过来、一身布衣,看上去非常干脆利落:“知府大人有何叮咛?”。
‘不要拦他们,都出去吧,到堂上说话’。
白叟家爱好诗词,特别气势澎湃、借物抒怀那种,凡是熟谙他的人都晓得:谈起这个话题,再配一壶浊酒,老头儿的确将其视为知己。
幸亏来这里的‘御史大人’是樊文予,仅此一点,还是是曹春最大的但愿;幸亏这些御史们只是临时来大理府呆一阵子,以后便走;幸亏此事还能有云南本地衙门终究接办,比如布政司、按察司。
这一句,几近将近将某小我、某个衙门关联起来,曹春变得更加谨慎翼翼。
樊文予接过文书,细细看了起来,堂中一片温馨、温馨的有些让人不适,站班的衙役面面相觑:我们的知府大人,这是如何了?
“那,这些案子,是否与盐务有关?”,樊文予这是在‘例行公事’,他们此次来云南,毕竟是为巡查盐务的。
一层浮云遮住了太阳,散去以后便是满地光芒,半晌工夫,堂下统统人如同骄阳之下饮了一碗净水,非常的舒爽。
人群中立即一阵异动,才稍稍温馨了下来,又不淡定了,曹春说话的声音很高,他们都听到了‘佥都御史樊大人’。
“樊大人贤明,此事当然与盐课衙门无关了,仲大人才来几天?当然毫不知情了”。
樊文予本是低着头的,这一昂首再看看堂下,统统人都盯着他,如同发明了‘惊人之举’。
“如果有来世,老夫甘愿一辈子呆在翰林院,做个小小的翰林,倒也活的安闲,不枉平生”。
曹春踌躇半晌,终究还是将一封手札掏了出来:“快,你们二人务必将此信送到大空寺,亲手送到冯三保手中”。
曹春看似提起仲逸,实则又似只字不提,恰到好处的来了一句:“这些灶户们也不轻易,虽说有的时候不懂朝廷律法,但也是能够了解的”。
知府衙门后院的门被再次翻开,两匹快马并排而出,这里很僻静,几近没有甚么行人……
樊文予连眼皮都没抬:“去吧,曹大人请自便”。
门口那衙役头领说了一句,立即被曹春臭骂了归去:“瞎了你的狗眼,没看到都察院的佥都御史樊大人,在这里吗?”。
门口还是热烈一片,只是衙役们快顶不住了,曹春带着樊文予一行过来时,他们看到的的确就是――救星。
“你们几个都过来,一起看看……”。
曹春顺势将桌上的银票拿起,再次递到樊文予面前,不知何时,手中又多了几张银票:“下官筹算向每人补助点银子,能帮一点是一点”。
曹春总算是站稳了,他再次望望樊文予的神采,微微道了一句:“就是些邻里间的小案,你也晓得哪些人……大多是刁民……哪些人蛮不讲理,常言‘清官难断家务事’……”。
“既然如此,我们就到外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