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明首相 > 第二百一十八章

我的书架

“这个不必解释,都晓得的。”李邦珍摆手道,又咂嘴赞叹,“在此不起眼的村落,一门三进士,可贵啊!”

行前,巡抚衙门已收回滚单,点出巡查地点,并戒谕大小官员,概不准出迎。李邦珍一行到得中牟县城,歇息了一晚,次日晨,直奔土墙村而去。

李邦珍面前一亮,旋即抬头大笑:“哈哈哈!本院尚未进城,就有此意,倒叫贵县抢先咯!”他向外一指,“新郑乃轩辕故里、国中名邑,人杰地灵,名胜遍及,迄今还是土墙,如何说得畴昔?”

再前行几步,相对而立两块牌坊,左边是“都台总宪”,乃前任河南巡抚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操江高捷而立;右边一座为“少保宗伯”,乃嘉靖四十四年河南巡按御史为时任礼部尚书高拱所立。又走了几步,一座新立的牌坊鲜明耸峙,为“少师冢宰”坊,乃巡盐御史史郜永春为高拱所立。

“诸位看,玄翁是禁止筑城之事?”李邦珍问。

进了新郑县城,李邦珍一行即径直到了高拱大嫂家中,也只要两个老仆、几个丫环,照看着老长幼小。李邦珍略事酬酢,即叮咛新郑知县匡铎,要好生看顾,又问玄翁宅邸安在?匡铎指了指前面:“那就是,不过只要一个老仆看家,并无别人。”

李邦珍见高家并无需官府看顾之事,也就不再盘桓,至县衙用晚餐。匡铎不敢豪华,只略备几样本地家常菜,拿出中牟所产梨花春酒接待。李邦珍也是廉洁之士,又是在以整饬官常为己任的在朝者故乡,知县做此安排,自是让他甚为对劲。

北敌款顺,其说甚长。中间勉强主张,授计边官,颇竭心力;而排祛浮议,则尤抱苦怀焉。更仆难终须得暇,乃可陈其略也。

“禀抚台,新郑县城至今还是土墙,这两年雨水甚大,西南隅土墙已被雨水淋塌。”匡铎不失时机地说,“若能为新郑县城筑墙,也算办了一件大功德!”

李邦珍指着右边道:“这里,迟早要立起柱国元辅的牌坊!”

临别,李邦珍指着中牟县知县道:“张兄家里,你务必多关照!”

回到开封城,李邦珍即修书一封,向高拱禀报,言他赴中牟、新郑查访官方痛苦,得知新郑土墙不敌雨水,西南隅已然坍塌,为新郑百姓计,急需修墙,已整备齐备,不日便可完工。此时,朴重封贡互市一事沸沸扬扬,李邦珍趁便询及此事,以示留意国事。高拱正忙于措置边务,阅罢李邦珍书牍,皱眉深思半晌,提笔仓促回书:

李邦珍接到高拱回书,思忖很久,忙召参政查志立、巡按御史杨家相、开封知府张梦鲤来商。

杨家相重重吸了口气:“抚台,一县筑城,岂有让别县出钱出人的事理?这么做,于高相令名有损吧?”

“抚台所谕极是!”匡铎镇静地接言道,“下吏查得,国朝宣德元年,新郑修土城,周五里、高一丈五尺;六年,又加高五尺。现在六十余载畴昔,人丁繁衍、市道繁华,早该改建拓宽。此番筑城,其工有四:一是城墙易土为砖;二是向东北拓十余雉,约四十丈有奇;三是四门各建城楼,并置匾额,在四门外建月城;四是在东、西城墙上各建望楼、交楼一座,敌台四座共八座。”

“我看不像客气话,高相其人,夙来不喜虚饰。”巡按御史杨家相道。

推荐阅读: 疯狂的手游     重谱肆意人生     反派:你们别舔了,我只是个难民     三国:开局带着曹操打天下     鬼王的金牌宠妃     郡王的娇软白月光     我做风水先生的那些年     悠闲的旁观者     新婚第1天,总裁先生难招架     无尽战争之仁者至强     异能寻宝家     穿越之挽天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