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 第371章 当头一棒(上)
与浩繁下人设想中的"老友相逢"所分歧,官署中的氛围并不算"镇静",反倒是有些凝重。
次日凌晨。
过后,还不待浩繁瞠目结舌的御史言官有所反应,大明天子朱由检便是一脸正色的斥责司礼监秉笔寺人王承恩办事倒霉,任由京中流言流言滋长,诽谤国朝肱骨,诽谤君臣豪情。
但出乎统统人的预感,态度始终含混不定的天子对于请辞的内阁首辅李国普竟是揭示了截然分歧的态度,不但当即便将首辅请辞的奏本采纳,更是闻言安抚,宣称不必理睬贩子间的些许流言流言。
及至半个时候前,曹大人的两位"旧友"联袂前来拜访,曹于汴才从书房中走出,与两位"旧友"在官署中相对而坐。
本觉得天子慑于东林党及南边勋贵施加的压力,兼之"阉党余孽"这顶大帽子,该当会默许内阁首辅李国普的离职。
"国之重臣,朕之肱骨..."
在刘一璟的筹划下,浩繁被贬斥的东林官员重回京师,入朝辅政,一时候朝局为之清除,时人称之为"众正盈朝"。
如此"阉党余孽"岂敢始终把持内阁首辅之位,使得朝局混乱不堪!
模糊记得,彼时的天子也是不闻不问,而后在关头时候以"妄议国事"的罪名命令查封"首善书院",并终究导致了钱龙锡黯然离京。
与此比拟,东厂提督空悬及蓟镇总督请辞的奏本便是显得无关紧急,无人问津。
沉默半晌,上首的曹于汴似是想到了甚么,微微眯起眼睛,自顾自的说道,但话语间倒是异化着一抹不易发觉的愤恨。
"曹兄,我传闻李国普请辞的奏本,被天子采纳了?"
"那韩爌为了首辅之位,奉承君上,实为我辈之耻。"
砰!
虽说天子除了勒令锦衣卫批示使骆思恭清查谎言发源以外,再没有其他的行动,但近些天"斗志昂扬"的御史言官们倒是不约而同的嗅到了一丝诡计的味道。
恍忽之间,他们不约而同的想起了半年多之前,东林魁首钱龙锡"众望所归",入京辅政的那段光阴。
依着常例,大明朝凡是六部九卿之上的朝臣请辞,天子都会再三挽留,以表达对亲信臣工的尊敬,故而并没有人将李国普的这封奏本放在心上,权当是走一个过场罢了。
此中,内阁首辅刘一璟乃是不知不扣的"东林骨干",与昔日的叶向高,赵南星,李三才等人订交莫逆。
大理寺卿曹于汴神采乌青的坐于上首,摆布两侧各自坐着一名身穿斑斓的中年人。
那李国普暮年间不过是詹事府的府丞,官位远在本身之下,不过是沾了本身的光,才得以被"泰昌天子"赏识,继而汲引。
"哼,韩爌..."
"传闻韩阁老此前曾派其宗子入京,欲要与李国普和谈..."
闻言,坐在上首的曹于汴便是微微点头,口中也是喃喃自语,将天子于朝堂的谈吐,奉告给身边的两位"旧友"。
早知如此,他们略微收敛些就好了,何至于闹成眼下这般,骑虎难下,不知如何结束。
这连续串的变故,对于近些光阴"气势熏天"的御史言官及躲在背后的东林君子来讲无异于当头一棒。
莫非说这一次,他们东林又要重蹈复辙?
虽是一言不发,但瞧这二人举手投足之间披收回来的气势,猜想昔年该当也曾经身居高位。
泰昌天子垂死之际,朝中另有三位"阁臣",别离是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璟及阁臣韩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