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见崔胤毫不粉饰的宣称要“助东平郡王打扫河北”,气得白胡子乱颤,手指崔胤,颤声道:“一派胡言!一派胡言!”贰心中烦恶之极,连与对方同处一室也不肯意,当即起家拂袖而去。
太极宫承天门外,是太极殿西侧的门下内省,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胤居于其内,细心浏览着三份奏折。方才将素有贤相之名的王抟挤走,将其贬至溪州,崔胤现在可谓志对劲满,现在政事堂只剩三位宰相,他已经隐然首位,固然官职不如太保、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徐彦若,在家世秘闻上也比不过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崔远,但论到手上的人脉和权势,倒是不折不扣的宰相第一。而其人脉和权势,则来自于宣武,来自于东平郡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朱全忠。
徐彦如果扈从天子受过苦累的大功臣,天子曾赐“扶危匡国致理功臣”之名,爵封齐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在朝中累有尊崇。固然他自随天子蒙难华州返还以后,便学起了明哲保身之道,在政事堂中向来很少说话,但这并不料味着他说话的分量就比别人低,相反,他一向是政事堂中名义上的辅弼。
崔远有些不敢信赖的看着徐彦若,内心焦炙,暗道徐公你白叟家如何如此不知进退,岂不是自招杀身之祸?现在政事堂中只剩三位宰相了,莫非徐公也要拜别了么?你白叟家这么萧洒一走倒是不打紧,政事堂里只剩本身苦苦支撑,岂不是要将本身置于和崔胤相抗的局面了?
见他二人如此,崔胤忍不住有些愤怒,催促道:“徐公?到底如何,同意否?崔相,如何不说话?”
徐彦若甩开崔远的胳膊,径直就向外走,崔远赶紧在前面跟上,劝道:“徐公,身子骨要紧,莫气坏了。凡事自有公议,何至于跟他摆了然车马叫阵呢?”
就在河北大地战乱不休之际,三份表章送到了大唐帝国的都城——西京长安。
徐彦若挨个看了一遍,看完后将奏折递给崔远,闭目深思。崔远一边看,一边不断的微微点头,目光在三份奏折上转来转去,手指轻叩腿膝,只是不说话。
崔胤也是一怔,没想到这个平素不如何说话的宰相安排明天竟然也直言了一回,大出料想之下,盯着徐彦若的眼睛道:“徐公此言差矣。某刚才便说了,这三份奏折看似三事,实在是一件事。自黄贼兵乱以后,天下不靖,各地节度私相挞伐,兵祸连绵,生灵涂炭。这个刘仁恭当年不过一卢龙部将,厥后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徐公莫非忘了当年此人向朝廷索要旌节不得而唾骂天使之旧事了?厥后私行发兵侵伐魏博,引得河北诸镇不稳,徐公又忘了此人屠灭贝州之惨祸了?
崔胤打断道:“鲜有驳斥,却并非一概苛同。刘节度虽可保举周知裕为忠武将军,更有任命李诚中为营州兵马使、宁武将军之权,但擅开边衅,挑动纷争,致边关百姓于涂炭之责倒是躲不开的。以此责问罪,就算将奏折中所举二人撤职拿问,也属道理当中,岂可加官进爵?现在我大唐已是江山残破,兵锋四起,如果边关将士群相效仿,挑动边事再引纷争,社稷如何才气得保?某等忝为执宰,岂不愧对天子?更有何颜面去见先皇?”
一向走出承天门,徐彦若才长长吐了口气,将冲动的表情平复下去,转过甚望着崔远,留步道:“有此乱臣贼子,国事如何承平?倒置吵嘴,一意谋私,这就是现在的大唐......一藩坐大,天下危矣!嘿嘿......罢了,某也不去与他相争,某想争也争不过,由他去吧,由他去吧,由他去吧......”连道三声“由他去吧”,脸上尽是萧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