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臣真述曰:此章全言成败在人,始终有道。贤人以此不敢妄动,以求速成者也,是以,居安思危,故曰:易持也。天赋不违,故曰:易谋也。忽有奸宄作难,必当乘其危脆之初,破之必易;接其纤细之始,散之无难,故曰:“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乱。”此皆以先见先觉、未萌未兆之前,欲早为之,恐其滋蔓即难图也。又大树生于纤毫,高台起于覆篑,远行发于自迩,此三者,皆明积小乃至大,由近以及其远,若循涯而俟之,则必至之期也;若过分而求之,则欲速之累也。故师旅之事,不成为;为者,必当自败也。兵戈之器,不成执;执者,必当自失也。是以,贤人无所为、无所执,故无以败、无以失明矣。又人间之人皆处置多疑、临途好径,行师守国,多于垂成而自败之。此皆是失其本末、迷于始终者也,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露。是以,贤人欲人之所不欲,故曰:不贵可贵之货。学人之所不学,故曰:复世人之所过。盖欲帮助万物,使自但是成熟之,终亦不敢专擅独见有所云为者也。故曰:以辅万物之自但是不敢为也。
臣真述曰:治天下国度之人,皆似烹煮小鱼也。当以温馨不挠为本,既以温馨为本,天然不失其道。道既不失,阴阳大和;阴阳大和,则风雨时若;风雨时若,则百灵获安;百灵既安,则妖精之徒不能为变[心在]之事,故曰:“其鬼不神。”且明王在上,兵革不兴,信顺之人,六合福佑。是以,圣神协应,大德交归焉,不亦宜乎!
《天下皆谓我大章》第六十七
臣真述曰:此章欲明三宝之要,先举我大之文。夫大者,道之体也。下士不知故谓,似不肖,此欲其人君深详三宝之义,保而持之,故先开用舍之端,以明慈俭之德也。夫言“慈故能勇”者,谓以一人之慈,而得天下之死力,非能勇而何!夫言“俭故能广”者,谓以一人之俭啬,而得天下之富有,非能广而何!是以三皇用之,以克九黎;五帝用之,而去四凶;汤武用之,而以兵胜天下;成康文景用之,而科罚皆措;及其桀纣舍之而国灭,幽厉舍之而身亡,秦嬴舍之而二代夷戮,项藉舍之而五体割分,汉武舍之而天下减半,曹公舍之而吴蜀鼎立,故曰: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夫言舍其慈者,谓去慈爱于人,人无死力之报,乃以一人之胆烈,欲得天下之仇雠,安可施其英勇哉!夫言舍其俭者,谓不知爱啬,厚其剥削,奢其宫室,加其师旅财谷皆空,君孰与足?又经曰:“后其身而身先。”又云:“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贤人常不敢为天下先,而终为天下先矣!故自黄帝至于文景用之之效也如彼,自桀纣至于曹公舍之之验也如此,故曰:“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臣真述曰:此特引江海之为谕者,盖欲其人君谦柔卑巽之极也。夫谦柔卑巽之极,乃得天下之欢心;得天下之欢心,然后得乐推而不厌;得乐推而不厌,则天然高低无争,夫不争之义,与天同德,美利万物,不言善应,周流六虚,不谋善胜,且天下之人,孰能与不争者争乎哉!必不然!
《道者万物章》第六十二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大国者下贱章》第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