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廿六一毂章》第十一
《太高低知章》第十七
臣真述曰:夫天之道,常清虚太极,忘我于覆焘;地之道,常沉寂博厚,忘我于亭毒。则是阴阳各得其恒,故交与万物俱得尽其天生之理。故曰:“万物并作”。复者,其见六合之心,故曰:“吾观其复”。夫物芸芸者,生生之谓也。生生之理尽,故各复归其底子,以守其静。是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言万物尽无大伤,各得复其性命,以足天然之分,便可谓得真常之道也。故贤人能知此真常之道,则是明白四达无所迷惑也。若人君不能知此真常之道,而乃纵其嗜欲、妄作不祥、兴动兵戈、风行毒螫,则必有凶灾之报。故曰:“妄作凶”。又知常容者,言贵爵若能容人畜众,则可谓至公忘我。至公忘我,即霸道自着;霸道自着,则其德象天。德象天乃可与之适道,既可适道,天然能长且久。故得终竟千龄,必无危殆之患也。
《营魄抱一章》第十
臣真述曰:此古之善为士者,谓上士也。所谓若圣与贤,而在贵爵之位者也。奥妙玄通者,皆品德之用,不成得而称也。言贤人贤人治天下,军国无不兢惧畏威,皆若临深履薄;其面貌志意,故常若冬寒涉川。畏耻四邻,言慎之至也。俨兮若客者,经曰:“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也。涣若水之将释,言合散屈伸,常无结滞也。浑厚者,质素之谓;旷谷者,通俗之谓。夫浊久徐清,安久徐生,皆顺天然之理,动静不恰当时。言孰能如此,唯圣贤耳,故曰:“保此道,不欲盈。”言若贵爵守此道者,不欲满溢而骄盈也。故曰:“夫唯不盈,故能獘不新成。”此言能守道因循,终无矜耀,乃得长如弊,故不立新成之迹也。
《五色令人章》第十二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凡人之情,不能无争,唯贤人乃能无争。又争之徒众矣!今臣略举梗概者,起于无思虑、无礼法、不害怕、不容忍,故乱逆必争、刚烈必争、暴慢必争、忿至必争、奢泰必争、矜伐必争、胜尚必争、违愎必争、进取必争、英勇必争、爱恶必争、专恣必争、宠嬖必争。夫如是,王者有一于此,则师兴于海内;诸侯有一于此,则兵交于其国;卿大夫有一于此,则贼乱于其家;士庶人有一于此,则害成于其身。是以,王者知能官人、能安人之道,必抢先除其病,俾之无争,则战可息矣!战可息,则兵自戢矣!是故,其要在于不争。且夫争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语曰:君子无所争。又曰:在丑不争,争则兵矧乎!王者岂固有争乎哉!故下经末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贤人之道,为而不争。”此所谓知终终之之义也。
《宠辱若惊章》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