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臣真述曰:夫唯道君广引六合神谷及万物之得一者,观其指归,皆在于戒侯王也。以用也。故若曰:六合无用,其清宁以自安乐,当须常恐有裂发之变也。神谷无用,其灵盈以自恃,当须常恐有歇竭之困也。万物无用其天生,以自悠长,当须常恐有绝灭之时也。侯王无用其贵高,以自强大,当须常恐有颠蹶之祸也。故曰:以贱为本也。非乎夫不自强大,则不争;不争,则兵战自息;兵战自息,则长保天禄矣!
臣真述曰:至柔者,谦善平静,所谓天然之气也;至坚者,刚烈活动,所谓有为之徒也。夫柔静刚动,弱必胜强,故曰:“驰骋天下之至坚。”若人君能以精微密妙之道,致有为之理,则无所不入。故曰:“无有入无间。”有为之事,亦所谓平静致理,有为兵马之事也。不言之教,欲其正身率下,则人从之不待其言也,故曰: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也,又经曰:“行不言之教”是也。然贤人之治,无以加因而乎!又道君叹其当代罕能行之,故曰:“天下希及之。”
臣真述曰:上德者与道同体,所谓三皇之时,不成得而称也。故曰:下德不德者,为道之用。所谓五帝之时,敬爱萌发,故曰:有德、仁、义、礼者,兼而行之,所谓三王之初,防患救乱之功兴矣。若[上物下心]而论之,将以理天下国度,以及于身,其揆一也。故曰:三皇五帝之与三王,盖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者也。是以道、德、仁、义、礼,王者当兼而用之,亦犹五材相资,阙一不成也。
《名与身孰亲章》第四十四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臣真述曰:此言万物动出芸芸,无不反归于根。故曰:“反者,道之动。”夫常物之动,动之于动;唯道之动,动之于静。故曰:“反者,道之动。”反,犹复也。复其见六合之心乎!六合以静为心,以动为用,今反其动,是复其静也。故曰:“反者,道之动也。”是以,贤人慎其动,而常处有为,深达归根守静之义,乃能知常;能知常,然后能不妄作;能不妄作,故为之明。又“荏弱者,道之用。”言贤人必用荏弱之道,以胜天下刁悍之人也。又物,犹事也。凡天下之事皆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以,贤人常处有为之事,归复于静,则万物皆得天然天生,不假云为行动,故曰:有生于无。
臣真述曰:夫人君,则天效地,恭己正南面。有为于上,垂拱罢了;无不为于下,各有司存天然,百度惟贞,万物咸若,何必行而后知,见而后名,为而后成也。
臣真述曰:若圣与贤犹多品汇,凡百庶士讵知等夷。故道君于此略举上中下三级,以明识道之深浅尔。文宣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则上士勤行之志,可得而知矣!又以可上可下之性,故有若存若亡之讥;夏虫疑冰之谈,故有闻道大笑之说。故复建立其言有之曰明道若昧,此言天之德也,虽赫赫在上,常如闇昧也。进道若退,此言地之德也。虽蒸蒸鄙人,常如卑退也。夷道若类,此言人君之德也。虽巍巍则天常同众不自标异,夫如是,故虽上德之君必如溪谷之卑贱,虚受纳污也。虽大洁白之君,亦常如自居秽辱也。虽泛博悉备,常若不敷。虽欲立德于人,又须常畏人知。故曰:若偷也。虽体道实在,常若渝变也。风雅无隅,宁见圭角;大器晚成,不求速达;大音希声,必震蛰藏;大象何形,无状之状。道本知名,强为名字,作万物母,皆假借自但是生养之。故曰:“善贷且成”。夫人君执德谦柔用晦有为之,若此天下其孰能与之争,既无所争则兵革天然戢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