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天德真水,即神明也、亦名元神,乃一元之气所生第一气性也,如是名之为天德,真水者,以其能哺育形神故名真水,仿佛一气而实非一气,天赋一气,在人身中,虽百万分之一,亦足初修矣。
问:但是如果灵魂缺失呢?在灵魂不完整的状况下又该如何办?
问:敢问如何“安神聚灵魂”?
答:修道之人,欲越无明之困,修行身心,其将离困时,则如人在水,欲离水时,顿时沉重,此乃脱困之后果,水性之黏缠,亦是魔来拉扯,故当持心谨慎,精进而出,若心退转,顿回水中,又觉轻松,而实非无困。
身如远行客,心永无休歇。
―
若常满足,便是无求,以此养心,身便归道。
或善或不善,不离汝心本,
道功、禅定,二种法实难兼修,若畴昔未学禅定与道功,一心只修自所知法,则不能兼备,若前日修禅定,后日修道静,则二种乃为混修,混修之人,比方二马引车,分向而行,车必破坏,无有他果。
问:请为我详解天然之道。
汝等道性,本自美满,而汝等心,非是美满,是故心同道性,修自心合道性,便名修道,汝之道性,岂用修行?但将汝心合道性,便是真修。
答:适其志也,有志向于人间某事,即去行,万事皆能够从道,处置人间万事而不忘道,即名道心;遇事即应精进,不当畏缩,若此时不能精学习功,则今后事上贯穿如何更能亲长于道,心莫觉得多么法易为道,应以本身之事而参悟如何能近道;若志趣欲入人间,则活着间所志趣处靠近于道,未有离道之事,若心精进,不时到处能够洗心,能够涵养道心。
自知自心有病,精进取法修行,自愈自病,至于无病,便是美满,故名心无所求而能精进。
问:要向哪位圣贤忏悔呢?我的恩师能够吗?
若以心机学问,当常做思惟,常观常照,常觉自心所想,乃有些微定性,以其定性能够摄想,如是名为除心机病,而实此法,不除病根;彼等学问者,以其思惟心识而成见地,恒持此意,乃定性,定性识心,名为放心,彼等以此二定矜持自心,仿佛常心,而实自芥蒂性犹在,彼等以定性在,故不犯病。
安中有不安,思不安得安,
阳心纯真,专性灵静,若人幼年时不能涵养阳心纯真,阴心便渐入主位,诸欲渐增;阴心性劣而好粉饰过罪,不乐有为;心尚如此,何况四臣,四臣之阳亦被阳性所乱,恣情于欲,不尊天心,如是本身必病,心亦惑乱;四臣不得天真神性滋养,而受阴心之指令,是故世人多沉迷争斗乡中,执迷不悟,离道失德;履践天光,呼吸育清,不但于身,亦用于心也。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美票和起点币另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美票,最后冲一把!
阳心本静,性主有为,通达神性,聪明天真,若弃私欲,则三毒灭,阳心孩童,天真自现;阳意有为,通达神明,以神性通达五脏,五脏诸臣,精华不竭,五臣朝心,名为归元,实是归合天真神性;阴心夺主,即欲夺神性也,若彼夺神性,则五元皆为之受损毒害,恣情贪嗔痴而无束缚,因而出错,夭亡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