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约克城级的防空兵器亦有另一套射控装配。开初,约克城级三舰的1.1吋防空炮及勃朗宁机枪,都只能以准星及曳光弹对准。1941年三舰安装了Mark44射控装配,但实际上装配只是由光学目测镜构成,防空兵器仍然全由人手对准。到1943年,企业号安装了Mark51射控装配,辅以Mark14对准具。后者由两个陀螺仪构成,共同简朴电脑运算,以计算出合适的射击角度及间隔,别离用于波佛斯炮及20毫米机炮。[12]
有关中型设想的争辩与突击者号时相若,别离在航速、防备及舰载机三方面。在航速方面,除了代表航空署的凯利·屠纳(RichmondK.Turner)中校接管较低航速,以调换其他设施空间,其他部分大抵同意将航速由29节晋升至32.5节。在防备方面,核心集合在减少飞翔船面遭空袭瘫痪的机遇及团体防备装甲。针对首项题目,航空署曾提出制作双层飞翔船面、设置机库弹射器以及增加起落台,以晋升飞机起落效力,但是这些设备连同装甲等等,都不是中型设想吨位所能承担。装甲方面,约克城级的定位为防备轻巡洋舰的6吋火炮、空投炸弹及空投鱼雷进犯,但碍于吨位所限而要有所让步。最后在舰载机方面,当时航空署正制定新的航空团组合,新舰的航空团应由4支小队各18架飞机构成,共72架飞机,然后再加上多少替补。不过因为计算体例分歧,部内预算新舰的飞机数量可超越90架。事件委员会亦按照列克星敦级的退役经历,以为舰岛无损飞翔功课,故此决意要在新舰增设舰岛,以有效排走锅炉废气。[7]
战役末期,企业号将SC-1型雷达改成新型SR雷达,精确度为30至100码,辩白率500码,可探测110浬内10,000呎高空的轰炸机、75浬内划一高度的战役机、以及25浬内500呎高空飞翔的轰炸机。企业同时设有作战批示体系的雏型,战时会派出载有长途雷达的TBM轰炸机,将其数据传返舰上措置阐发。企业号亦在1945年安装了初期的电子滋扰体系,能够滋扰敌方无线电信号。[10]
1932年初,事件委员会终究从多项设想中,挑选了排水20,000吨、长770呎、阔80.3呎、120,000轴马力,最高航速32.5节、搭载90架舰载机的计划。但是国会以经济冷落为因,并未拨款制作新型航母,使设想又再迟延。期间水兵部长曾要求军部研讨装设8吋火炮的27,000吨计划,但终究流产。
1930年,水兵事件委员会提出修改会商,建议将来制作多一艘小型航母,32以及两艘增大吨位的中型航母。小型航母可用作跟班战列舰作战,而中型航母则可独立成为打击力量,既满足水兵的战术需求,又尽用余下吨位。中型设想终究构成厥后两艘约克城级,以及小型化设想的胡蜂号航空母舰。[6]